朱熹先生从《礼记》当中把《大学》《中庸》两篇抽离出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做注,集结出版叫做《四书章句集注》。“四书”因此诞生。此后一千多年间,注释和翻译“四书”的学者不乏其人,比如清代中叶四川学者刘沅、当代学者杨伯峻等,但是,有学理和学术创新的重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有当代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柳恩铭先生,他的“四书心读”丛书于2024年10月7日正式首发面世。恩铭先生挣脱汉儒经学的窠臼,绕开程朱理学陷阱,跳出清代考据学局限,历时二十多年,以目不窥园的精神,深度发掘“四书”的生命情感智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今年9月16日,恩铭先生电话邀请我出席他的新著“四书心读”丛书首发式,我没有推托的理由,一口答应。一则我深知,重注“四书”是千年等一回的大事,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盛事;二则我深知专职教授,重注一部经典,都非常不容易,恩铭先生居然以一己之力,在业余时间内完成了“四书心读”丛书的重注工作!10月7日首发式后,我一直在阅读“四书心读”这套书,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些阅读思考!
“四书心读”丛书回答了传统文化能否滋养生命的问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以人们高度关注的GDP而论,无论是夏商周时代相对狭小的中国,还是秦朝和汉朝以来幅员辽阔的中国,直到鸦片战争前夕,GDP一直是世界第一。支撑世界第一GDP背后的文化根基是坚实的、优秀的。需要守护、维护、加固、发掘、创新!并以蕴含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现代人的灵魂和生命!
教育的本质是精神活动,而不是知识和智力的堆积。那就有一个以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滋养现代人生命的问题。恩铭先生提倡以先秦儒家精神滋养现代人生命,先秦儒家思想产生于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其人本精神、民本政治、生本教育等生命情感智慧的确与现代文明精神高度契合。能否滋养现代人精神,已经为中国近代的教育为开端开了好头。以1910年为坐标,上溯前三十年,青少年基本没有上过现代意义的中小学。与鲁迅同时代的一辈,从读四书五经开始,然后东渡日本或远赴欧美,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融合,才产生了无与伦比的爆发力和创造力,催生了灿若星河的文学大家、史学大家、哲学大家、科学巨人等等。1910年往后顺移三十年左右,形成了后来华人诺贝尔奖的高密度区,当代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屠呦呦等都出生在这个年代,他们再次演绎生命个体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后形成爆发力的奇迹!滋养现代人生命需要已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科学、法治等现代文明精神,也需要忠、孝、仁、义、礼、智、信、和的伦理文化精神,二者的契合与融合才是文化创新的出路,也是教育发展的出路。
“四书心读”丛书回答了传承怎样的传统文化问题
在整个“四书心读”丛书中,作者始终坚持倡导原儒人本伦理哲学、民本政治哲学、生本教育哲学的文化精神,始终把原儒与汉儒和宋儒区别开来,甚至得出了“汉儒不是儒,宋儒不是儒”的洞见,这是了不起的学术坚守。作者因为重注朱熹先生提出的“四书”,所以侧重分析了原儒与程朱理学文化精神的本质区别。一是宇宙观不同:原儒以人为本,宋儒以理为本;二是忠诚观不同:原儒忠诚有条件,宋儒愚忠无条件;三是政治观不同:原儒以民为本,宋儒以君为本;四是教育观不同:原儒师生平等,宋儒师道尊严;五是婚姻观不同:原儒爱情自主,宋儒从一而终;六是学术观不同:原儒学术自由,宋儒思想专制;七是人生观不同:原儒经世致用,宋儒空谈心性;八是价值观不同:原儒为民请命,宋儒为上位者代言。此外,原儒对于传统忠、孝、仁、义、礼、智、信、和等核心价值的理解与程朱理学的理解完全不同。在原儒的伦理价值体系中,“忠”仅仅是恪尽职守,“孝”是善待长辈,“仁”是仁厚慈爱,“义”是责任担当,“礼”是行为规范,“智”是价值判断,“信”是真诚信实,“和”是包容尊重。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宋儒不是儒”的洞见,可谓水到渠成,证据充足,论证充分。作者对于学术问题敢于较真的精神,尤其令人感佩。
“四书心读”丛书解决了优秀经典回归现代的路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文化认同,也就没有文化自信,自然也就没有国家民族认同。因此,我们必须想法让经典回到当代,让传统文化精神被当代人认知,被当代人喜欢,尤其是被青少年认同,成为融入血液的信仰。为其如此,文化才能以无形的意识、观念,深刻影响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作者对社会的全域观察和思考,使得“四书心读”丛书异常丰满。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其实从心所欲不逾矩。”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活出了生命的精彩。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储备越来越丰富,学养越来越深厚,思想越来越前瞻,智慧越来越超卓。孔子这种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正是儒学研究专家恩铭先生的榜样。作者来自农村,熟悉农民和农村;近几年在地方工作,又熟悉市民和城市。这种对中国社会结构全域认知,全域思考,全域历练,恰恰是高校专职学者做伦理哲学、政治哲学、教育哲学研究所匮乏、缺乏甚至贫乏的,却是作者的独有优势。
作者融历练入学术,融学术入生命,使得“四书心读”异常鲜活生动。因为伦理哲学是生命情感智慧,这种“融入”注定了“四书心读”的极富现代性、现实性、可读性,让当代读书人、教书人等都能读得懂,读得下去。作者曾经在公立学校从教师做到校长,曾经在民办学校从教师做到校长,曾经在广州市第一个教育强区原东山区做过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曾经在广州市教育局做过处长和办公主任,曾经在天河区做过教育局长,也曾做过街道工委书记;这些历练甚至挫折,都成为了作者做伦理哲学的学术财富。作者对于“四书”的每个章节的解读,都熔铸了现实,熔铸了个性,熔铸了才华,熔铸了思考,熔铸了生命。用生命解读“四书”,自然非同凡响!
“四书心读”丛书深刻论述了伦理哲学回归的必要性
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伦理问题,根子是教育的问题。这个结论振聋发聩。很多的社会困局,难道不是伦理价值体系出了问题吗?比如“诚信”,如果个人无诚信怎么可能有朋友?如果企业无诚信怎么可能有品牌?如果政府无诚信怎么可能有威信?如果国家无诚信怎么可能有盟友?如果人们对这一切都不在信任的时候,那么经济疲软、社会躺平等等不就是必然的归宿吗?“雾霾”产生的原因,表面看是燃煤所致,是汽车尾气所致,是土壤干燥所致,是空气污染所致……,但是本质上却在伦理,人们抛弃了“敬天爱人”的思想,抛弃了“天人合一”的伦理,抛弃了“民胞物与”的情怀,抛弃了给宇宙以道德的终极关怀,“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的本质难道不是伦理问题吗?根源不在教育吗?
瑞士钟表创始人布克,在自己简陋的作坊里可以制造日误差小于1%秒的钟表;1536被捕进监狱,监狱长提供舒适而敞亮的豪华工作间,却无论如何都制造不出日误差小于1%秒的钟表;刑满释放,回到自己简陋的作坊,又恢复了制造日误差小于1%秒的钟表水平。布克终于觉悟:没有自由自在的心理,工匠艺术达不到最高境界。也因此于1560年游览胡夫金字塔的时候,推断出金字塔的制造者是自由人而不是奴隶。403年后的2003年,埃及文物委员会通过考古发掘,证明了布克的推断是正确的,布克因此推翻了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金字塔建造者是30万奴隶”结论。这个故事也告诉今天的读者,没有伦理精神的加持和浇铸,工匠艺术、科学技术、科技创新都无法发挥到最高境界。工匠精神、科学谨慎、创新精神不足,不正出在伦理精神上吗?
我非常认同“四书心读”作者的意见,AI时代中国非常需要伦理哲学智慧。“四书”是伦理哲学,是生命情感智慧!知识面临着陈旧、折旧,但是,智慧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大学》是修身方法论,这不是今天迫切需要的吗?《中庸》是处事方法论,这不是今天社会结构中缺少的吗?《论语》是伦理价值体系,这不是当代伦理重建重点吗?《孟子》是民本智慧,“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谓惊世骇俗: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才是历史自由意志的本体,这不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四书心读》是薪火相传之作,是与时俱进之作,是推陈出新之作,在“四书”这个领域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贯彻“第二个结合”的实践探索。《四书心读》的撰写历史二十余年,为儒家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新的境界,一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森林中开辟一片阳光之地,在教育史上、学术史、出版史上,必然留下印记!因为融历练入学术,融学术入生命,这使“四书心读”丛书成为“知行合一”的著作,成为“物我一体”“心物一元”的存在,也许这才是“四书心读”最能感动人的所在!
(此文为广东省社科联2024年专项委托项目“‘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GD24WH02 。作者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