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探讨工艺美术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创新发展路径,11月14日,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与广东山海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联合主办的“工艺美术与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融合与发展暨谭中明五金工艺技术研讨会与作品展”在广州市工美港艺博中心成功举办。
来自工艺美术行业、学术界、企业界和院校的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工艺美术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广东省工艺美术学会会长花红林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工艺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强调,要总结和推广其“乡村振兴经验”,探讨如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如何将工艺美术与乡村发展相融合,让社会各界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工艺美术行业的创新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阳江市旅游协会会长、广东山海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中明在致辞中分享了工艺美术在“百千万工程”中的作用和潜力。
他指出:“工艺美术产业具有带动就业、促进增收、传承文化等多重优势,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谭中明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及作品展,推动工艺美术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广东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师文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志伟以及广州市中山大学青商联合会副会长陈漪婷分别就景泰蓝工艺文化创新、金属工艺与陶瓷工艺创新融合、工艺美术与新国潮等主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引发与会者强烈共鸣。
【访谈】
刀剑精神,匠心传承
此次研讨会还同期举办了谭中明五金工艺作品展,展示了谭中明的五金工艺技术与个人作品,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就此,谭中明接受羊城晚报专访——
羊城晚报:请您介绍一下阳江刀剑制作技艺的历史与现状?
谭中明:阳江刀剑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冼夫人时代。当年她屯兵阳江,制造兵器,刀剑制作工艺便开始大规模流传,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锻造刀剑的工匠。
清朝光绪年间,阳江官办“阳江县工艺局”,聚集了技艺高超的工匠,在娘妈庙附近以名师工坊形式生产刀具,带动了数十间刀剑工坊的兴起,形成了一条打铁巷。
到了20世纪90年代,阳江刀具从手工过渡到半机械化,民营企业逐渐崛起,2001年,随着外贸订单规模化和产业链的形成,阳江被授予“中国剪刀之都”的称号。目前全国将近75%的刀剪产品都来自这里。
羊城晚报:阳江刀剑制作技艺在当下的传承意义如何?
谭中明:刀剑在古代既是兵器也是礼器,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既是保护神灵、驱邪避凶的象征,也可以是对功勋卓著的英雄的敬意表达,因此它具有一定的装饰和审美价值。
在当下传承传统刀剑制作技艺,我们会更注重其承载的文化和精神。例如我们要制作出某个朝代的刀剑,做出那个时代的特色,就必须研究那个时代的经济和文化特征,以及人们的审美偏好。
羊城晚报:目前这项技艺的传承队伍现状是怎样的?
谭中明:在过去,传统刀剑一直是老艺人在做,我们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参与。
随着国潮文创的兴起,现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习刀剪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在积极推动“非遗进大学”,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这项事业。
年轻人的创造力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他们会给我们很多建议,甚至亲手参与制造,去做一些符合他们审美取向,符合现在生活习惯的作品。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传承,激发出他们对审美的热爱,对人文精神的传递,这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现状。
文|记者 周欣怡
图|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