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博主李子柒沉寂三年,归来仍是顶流。
24小时内,李子柒连续发布三条视频作品,话题持续霸榜各大平台热搜,在海内外网络平台引发广泛关注。
这次回归,李子柒依然选择了非遗。首个发布的视频里,李子柒干净利落地完成漆器所需的一道道繁复工序,用精美的漆艺、诗化的视觉语言与鸟语花香的田园风光,构成现代人心中向往的“桃源”。记者采访发现,她表现出的专业和诚意,不仅征服了网友,连一众工艺美术专家、非遗专家和传播学者都感到惊艳!
“紫气东来”的漆艺之美
在视频中,李子柒呈现了漆艺的主要工序:设计、制漆、制胎、做底灰、髹漆、装饰、打磨、推光。
李子柒的漆艺老师、成都漆艺代表性传承人尹利萍介绍:“这些工序又被大大小小地拆分成为数十道工艺,仅装饰就包括了雕、刻、堆、嵌、洒、磨、素髹等。所以说成都漆艺‘雕镌扣镂,百伎千工’。”
漆器作为一种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
“复出的第一条视频选择了漆艺,我想是经过考虑的。”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齐喆看来,除了工序复杂,来自东方的古老漆艺是一种“活着的、柔软的工艺”,超越其使用功能、无可替代的美学与文化特性。
“大漆摸上去是坚硬的,但却是有温度的一种材料,能给人一种柔软性。它不仅是一种涂料,触摸上去能感受到它有着不可替代的与人亲近的特殊美感,这种感受深入我们东方人的骨髓和血脉中。这与金属合成材料、陶瓷等有着明显的区别。”
齐喆介绍,漆可容纳万物,金银箔、螺钿、蛋壳色粉等都可以入漆。
“中国大漆所具有的材料美感和工艺美感在李子柒短短14分钟的视频里,居然毫无障碍地展现了出来。”他欣喜地看到李子柒这类千万级粉丝博主带来的流量能让更多人关注这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关注这一极具东方神秘感的材料,“领会大漆的含蓄蕴藉的美感,体会它所具备的折射不同物质美感的那种依托性”。
“这种技艺不仅要求制作者具备高超的雕刻和绘画技巧,还需要对漆器的结构和装饰有深入的理解。”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认为,李子柒不像其他博主或者网红那样,由别人代替制作,或者介绍皮毛,相反她是亲自参与全过程,而且在制作过程中展现出的耐心和细致,使得她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漆艺不仅承载了我国丰厚的民族内涵与美学思想,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漆器制作技艺。
“漆器在欧洲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漆器制造工艺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亚洲国家的漆器制作。例如,中国的漆艺技法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漆器艺术。这种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传递使得漆艺在国际传播中具有深远的影响。”陈平说。
中国文化的“世界级传播符号”
通过符合当代审美取向的创意手法,李子柒让全球网友领略中国大漆之美。
陈平认为,李子柒视频不仅展示了漆艺的美,还通过独特的叙事风格,使得传统技艺变得更加易于接受和喜爱。
“她通过服装、树叶、天空、雪花等视觉形象传达四季的变化,通过展示漆艺与自然、生活、节气的关系,让全网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这使传播内容更加生动、接地气,才会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
个人IP与传统非遗的化学作用,使得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早在2020年7月,李子柒的账号便以1140万的订阅量,成为“订阅量最多的YouTube中文频道”。
在李子柒复出几小时后,订阅量突破2000万,海外粉丝一片沸腾。“在全世界最需要她的时候,她回来了”,该评论获得超两万点赞。她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世界级传播符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博主通过视频记录和表现传统非遗技艺,有效地推动中国非遗的海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红认为:“自媒体创作者向非遗传承人拜师、深度体验非遗成为网络热门内容,也是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可行模式。”
今年10月,自媒体博主江千寻与青年演员南笙在潮州古城演绎的一场热血澎湃的英歌舞,让外国网友评论称“这是我们永远也模仿不了的中式审美”。近年来她持续走访各地拜师学艺,用习得的“十八般武艺”讲述传统手工艺的故事,将濒危的文化遗产带到海内外网友面前。
63岁的“阿木爷爷”,凭借一双巧手在YouTube走红,被网友们称赞为“当代鲁班”。作为传统榫卯工艺的传承人,他通过短视频分享鲁班凳、榫卯足球、微型世博会中国馆等木艺作品的制作过程,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木匠技艺的精湛和蕴藏在榫卯结构中的智慧。外国工程师评论道:“阿木爷爷仅用钢丝锯和铅笔就战胜了CAD软件技术,中国的工匠技艺真是令人惊叹。”
凭借四十年的蔑匠手艺,竹编师傅潘云峰在TikTok也收获高人气。切片、抽丝、编制、烧制、水煮……他的精湛技艺,成为外国网友眼中的“神秘中国力量”。这些非遗传承人在世界舞台上“被看见”,“中国匠人”的形象进一步深入人心。
从“非遗再创作”中获得文化自信
当代年轻人与非遗的“相向而行”已成为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
新生代传承人、青年传播者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爱好者成为非遗保护、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力量。正如李子柒自言:“如今更多传统文化自媒体的加入,能让传统文化不断被看见,不断被喜欢,那我的作品是否独树一帜便不重要了。它已经成为一个方向,我反而希望朝着这个方向走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不是做一些表面功夫,而是真的投入大量时间去学习工艺,去了解材料,掌握它的制作流程,体悟它的美感,所以视频才能呈现出这么专业和这么独到的视角。”齐喆相信,在新一代博主接触、体验非遗的过程中,一定会被文化艺术所打动,体悟到其中深沉的物质美感和精神愉悦感。
杨红认为,传承人的传播能力不断提升,新生代传承人逐渐成长为传承传播“多面手”;传播者为更多非遗项目带来可见度和兴趣人群,逐渐成为非遗链接现代生活的“中继站”;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主动当起了“非遗传播者”,从“非遗再创作”中获得文化自信、体现个人价值……这些现象都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非遗博主的走红还能带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截至记者交稿,广东云浮等地文旅部门已经开始推出《想带李子柒到云浮看看我家的非遗》等宣传视频,对网红效应作进一步的利用和发酵。
陈平认为,这一现象能促进文创产品的创新,倒逼文创产品更好地贴近市场需求,创新设计理念,提升产品吸引力,带动地方经济,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吸引游客和消费者。
数字媒介技术使得非遗项目能够跨越地域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受众,有助于非遗的传播和普及。
但陈平同时也提醒,在利用正面而积极的网红效应推动非遗发展的同时,需要平衡好保护传承和创新开发之间的关系,确保非遗的活态传承和文化精髓的保持,确保其真实性、传承价值和社会意义。
采写 | 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实习生 熊安娜
策划 统筹 | 朱绍杰 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