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惠莲
明末的冯梦龙在他纂辑的白话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第三卷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里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苏轼在湖州做官,三年任满入京,去丞相府拜见王安石,不料王安石“昼寝未醒”,于是就被相府的管家请进东书房等候。
在等候期间,苏轼见文几上有笔砚,就打开砚匣来看。发现砚匣下有一方素笺,上面有两句未完成的诗稿,题为《咏菊》。
苏轼认得是王安石笔迹,便笑王安石江淹才尽,两句诗都不曾写完。再看那两句诗,写的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心想那菊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此老却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错误?于是举笔舐墨,在下面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又觉不妥,就找个借口走了。
王安石看了苏轼的续诗之后,料是苏轼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就于第二天早朝,密奏天子,将苏轼左迁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以为是王安石为续诗一事公报私仇。哪曾想等到了黄州,一场大风过后,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并无一朵”,才晓得王安石左迁他到黄州,是让他看菊花也。
我们都知道苏轼被贬黄州是因为“乌台诗案”,时间是元丰二年(1079年),而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是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被贬时王安石已不做宰相三年了,可为什么冯梦龙还要编这么个故事来“哄人”呢?
借用冯梦龙书里的话说,就是:奉劝世人,勿得自满。
当然,作为文学家、思想家的冯梦龙,不可能不知道故事的真伪,但这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借这个故事奉劝世人,而奉劝世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拿苏轼那样的大文豪说事,即便故事不真,也照样警世醒人。
而我,之所以想起这个故事,是因为恰好年初北加州连续下了十多天的雨,让我见到了一个难见之景。为了这难见之景,我还发了一个朋友圈。我说:印象中,“碧波荡漾”都是用来形容江河湖面的。不想,今日出去散步,却在路边荒野里的一汪积水中,见到了“碧波荡漾”。恐人不信,还配了照片,加了句:有图为证。
其实,那汪积水长不过20米,最宽处也只有两三米的样子,无论是其长还是其阔,都不能与江河湖海相比,但随着一阵阵冷风吹过,它竟然也泛起一道道波纹,如绉如縠,连绵不断。
在此之前,倘若有人对我说,路边的一汪积水也会碧波荡漾,我一定不信。一汪积水能有多大,怎么可能“碧波荡漾”?
但现在,我亲眼见到了,大自然是如何用它神奇的力量,将一汪积水,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模样。那模样,是那么真,不单颠覆了我对“碧波荡漾”的认知,而且还让我顿觉旧知的局限和新知的无涯。
由此想到了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人类从森林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类,用了大约500万年的时间。这期间,人类靠采集和狩猎为生,直到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人类才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而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我们涌来,从1946年世界第一台重达30吨的电子计算机问世,到今天电脑进入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人类只用了不到80年的时间。
尤其在数据处理和分析领域,人工智能已将我们人类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连我们人类引以为傲的文学创作,人工智能也能“写”得像模像样了。
创造出人工智能的我们,又怎敢不继续学习?如若不然,犯类似苏学士那样的“续诗”错误,是迟早的事。
正所谓“见不尽者,天下之事。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在茫茫学问面前,我们都是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