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 | 除了“上山下墓”,考古人平时在干嘛?看展给你答案!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文涛 发表时间:2024-10-19 11:12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文涛  2024-10-19
“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开幕

修缮抢修文物、整理研究考古资料、文化遗产预保护......除了“上山下墓”,考古人平时的工作成果全面生动地都展现在这里!

10月18日,《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在广州大学城南汉二陵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2月1日。

作为“向文物致敬”系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该展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

本次展览聚焦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果,分为“法规护航”“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五部分。

展览共展出新时代以来广州考古出土的220件(套)文物和一批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其中2024年广州动物园穿山甲馆建设项目、东山大墓出土漆木器保护修复等项目中部分文物,系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岭南探源,梳理古城史脉

广州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属于典型的“古今重叠式城市”,拥有五六千年的人类活动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

新时代以来,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竹园岭、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和广东广雅中学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距6000-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20年出土于广州荔湾区广钢新城的东汉陶鸮形五联罐形态憨态可掬,天生的萌感吸引众多游客拍照打卡。

“五只鸟名为鸮,就是猫头鹰。这件五联罐的样式在国内是唯一一件,也是这次展出的国家一级文物之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副院长朱明敏向记者介绍。

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广州的历史轴线极大延伸,广州的历史信度显著增加,广州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广州的城市记忆和历史图景变得丰满、鲜活而生动。

修缮抢修,法规制度护航考古

新时代以来,广州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紧紧守护广州历史文化根脉,考古发现、抢救和保护了大量地下文物资源。

在工作实践过程中,考古工作者逐步探索出一条体现广州特色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开创性的推出了历史文化遗产预保护、国有建设用地出让考古前置、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方立法的城市之一,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广州市文物保护规定》《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广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规定》等一批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在新时代相继公布实施,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重大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传播转化,牵头海丝保护和申遗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东方大港。珠饰、玻璃器、各类瓷器,南海神庙明清码头遗址等考古发现和文物史迹、文献记载相印证,见证了广州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持续不断与海外地区交往交流的历史,实证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港口和商业都会,是广州开放开拓、多元包容城市特质的生动体现。

广州作为海丝保护和申遗牵头城市,努力构建海丝联合申遗新格局,积极发挥申遗引领作用,推动申遗取得实质性进展。

展览还对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部门依托考古与文物保护成果推出的考古工地研学、馆校合作、媒体宣传、文创产品开发等内容进行了展示。

“我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修文物”系列公众考古活动中,铁炮是其中的明星文物。弘光元年铁炮为探索南明时期岭南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针对铁炮锈蚀严重的保存现状,考古人员指导公众对铁炮实施除锈、脱盐、缓蚀等保护技术步骤。

市民通过亲自上手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实现走近考古,了解考古。

广州市文物保护聚焦于考古遗址、考古出土可移动文物及文物建筑的保护,并让文物保护成果得到有效转化,实现全民共享,让考古遗产焕发时代新活力,为公众讲好广州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吸引更多人走近文化遗产。

文、图 | 记者 何文涛

编辑:黎存根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