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正式公示,广东入围一金一银一铜。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沈璐的连环画作品《旌旗》入围本届全国美展银奖。
此前,沈璐的作品《马克思》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鹤之灵》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就此,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沈璐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我喜爱民族文化和故事
羊城晚报:本次入选全国美展的连环画作品《旌旗》创作是怎样的契机?如何构思和创作的?
沈璐:这些年,我创作了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像《冰山上的来客》《再度出山——买买提江吾买尔》等,都是基于我对民族文化和故事的喜爱与关注。
连环画《旌旗》的灵感主要来源于两件事:
一是前年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展示了新疆牧民自发组织马队,高举红旗,策马奔腾,为奥运健儿践行的场景,令我感动;二是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庆典上,当地牧民以马队表演和赛马的方式庆祝。他们还计划用这种方式为祖国庆生。
因此,我跑了两趟青海,藏民一齐体验生活,让当地的朋友帮忙找小骑手,拍素材资料。这些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当代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共鸣,不仅体现了各民族的爱国情怀,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认同。
羊城晚报:和之前的创作相比,本次创作有怎样的新尝试?
沈璐:这次创作也算是我艺术道路上一次重要的成长与突破。
与之前的连环画《马克思》相比,此次连环画创作由于题材原因,画面以人物较多的大场面为主。虽然我已有十多年的水彩经验,但这次创作在水彩技法上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挑战。
特别是在天空的表现上,我看了很多大师希尔盖画云的视频,也深入研究了不同时间段的云和光线变化,力求从晨曦到黄昏到夜晚再到“丁达尔光线”呈现真实唯美效果。
为了准确表现马的肌肉结构,我特意购买了“扒皮马”模具,仔细观察和研究,力求让马匹显得生动逼真。同时,也找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
我的创作方向一直围绕现实题材
羊城晚报:这是您第三次摘取国展奖项,有怎样的创作心得?
沈璐:近年来,我的创作方向一直围绕现实题材,作为当代年轻作者和大学老师,传播优秀文化与正能量是我的义务。我创作了反映脱贫攻坚的《甜蜜的十八洞村》《冷菊贞与小南河村》,描写海带工人日常生活的水彩画《海风海带》,以及表现医护人员的《娇娇戎装》。
我始终认为,现实主义绘画更能够扎根生活与社会,通过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探索,关注人民群众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我的老师也曾告诉我,只有那些反映对生命的尊重、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的作品,才能更好地回应人民的期待,完成传递真善美的使命。
羊城晚报:您如何理解、探索艺术性和主题性的平衡?
沈璐:在创作中,艺术性和主题性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
艺术性强调形式美感、技法创新和个性表达,而主题性则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思想、情感和社会价值。探索平衡的关键在于通过艺术手段有效传达主题,避免单纯的技巧炫耀或过于直白的叙事。
对于艺术性水彩技法的表现,我主要遵循“顺其自然”的原则,在创作过程中遇到了便自然的运用。轻松创作,才更容易在随意中把瞬间的灵感释放,创作出触动观者心灵的作品。
全国美展给了连环画创作者巨大鼓舞
羊城晚报:作为传统画种,连环画近年来有怎样的发展?
沈璐:近年来,连环画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连环画正在往当代大众喜欢的形式来发展,不仅限于传统的以线描为主的形式,并在多样化的前提下贴合大众审美的需求。
近十年来,我在老师的带领下践行着“架上连环画”的概念,连环画从最初的小人书大小,扩展至架上进行展览的形式。在视觉效果上,架上连环画更接近于完整的创作,既可以单独展示其中一幅,也可以连起来看。
与十二届、十三届相比,本届全国美展最为明显的是连环画展品数量实现了翻倍的增长,连环画这一领域的作品达到了130多件,这无疑是对创作者们的巨大鼓舞。
除了表达方式多样化,今年入选全国美展的连环画作品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有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有再现文学名著的作品,也有歌颂红色革命历史的作品,这也给我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启发。
羊城晚报:从外省来到广东,您有怎样的感受?
沈璐:我是2020年来到广东,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的艺术氛围极为开放,这里的前沿艺术理念和创新精神为我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灵感,开阔了我的创作思路。
广东文化的多元性,涵盖了客家、潮汕等地域文化,以及瑶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都深深吸引着我。我计划在未来几年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这些文化,也希望未来在我的画作中能够展现出广东的独特魅力。
【人物简介】
沈璐,1987年生于黑龙江,博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曾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银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曾获第三、四、五、七届架上连环画展优秀奖,黑龙江省文联英华奖,辽宁省文联金彩奖等。
文 | 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图 | 记者 潘俊华(作品图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