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擦咔擦、咔擦咔擦……”,缝纫机的声响随着那一盏微弱的灯光轻轻撞击着四壁,也悄悄撞进了我的梦里。一个平常的夜晚,奶奶又在小灯下,为家人缝缝补补。灯光照映在奶奶的脸上,她就那样将眉毛拧成麻,脸上的皱纹更显崎岖,不一会儿,新的被褥和衣服都从缝纫机下流淌而来。
记忆中关于奶奶的零零碎碎,总是聚焦在奶奶忙忙碌碌的身影。要么就是奶奶在为一家准备可口的饭菜、或者是在擦拭那干净得不能再干净的角角落落、又或是在细心照料孙子孙女,奶奶之前就像一个二十四小时不停的陀螺,每天都是在干各种各样的活,甚至患上了严重的焦虑症,每天就是怕家里的活没有做完,总觉得自己还是干的不够多。岁月蹉跎,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劳累了一辈子的奶奶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毛病。近几年的奶奶,似乎在数着日子,她愧疚,恨自己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劳动,她觉得她没有了任何价值,日子过得毫无意义。无病时每天她就只能呆坐在家里,淹没在回忆的漩涡之中,手里攥着发黄的老照片,脑袋中装着的就是她的两个儿子和孙子孙女。她总是对我喃喃道:“你们四个就是我最亲的人,每天就想着你们,其他谁也不想。”有病时,她便整日蜷在病榻上,发出断断续续的呻吟,并且开始胡思乱想,欲交代后事:“我也没有什么,这些金项链耳环给你拿着……”
摩挲得斑驳发黄的老照片
每当目睹这样的场景,我都百感交集,我害怕听到奶奶那些不吉利的话语,怕一语成谶,更担心她日渐消沉的精神世界。我尝试用道理好言相劝,但奶奶总是听不进去,喃喃:“你不懂,你不懂……”我不耐烦去说奶奶,却不忍心以急躁方式对待。当时的我尽力了,我不知该如何帮助奶奶。我不明白为何在奶奶眼中最亲的两个儿子,似乎从未意识或在乎他们母亲的这些感受,不知道奶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1
为什么女性一旦到了暮年,就自动没有了感受,她们的感受也很少被人在乎
孝敬父母,只是物质上的供养?还是精神上的陪伴与尊重,是用心去感受长辈的需要,是用心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依稀记得初三那年,奶奶因为亲人的相继离世,对生活彻底失去了希望。在我备战中考的那个暑假,奶奶房间的哭嚎声断断续续,我的心被两重压力扯得支离破碎。顶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我被吵得无心学习。但听着奶奶一句句哭诉,我又非常心酸。我曾尝试去劝慰奶奶,却感到自己的话语如此无力。我想寻求父亲的帮助,但他一贯的抱怨怒吼式的沟通方式,让我犹豫不决。我转而求助于叔叔,希望他能将奶奶接到上海,让祖孙团聚,照顾我年幼的堂弟,生活中也好有个正事可做,有一个盼头。亦或是与我爸一起为奶奶请个心理医生,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然而所有请求都石沉大海,反而受到家人的责备,让我不要管这种在他们眼里认为的“小事”,说我是没看到过那种状态更差的。他们让我以后不要去理我奶奶,每天就直接关上门在房间里学习。在中考的学业压力之下,我也只能照他说的做。同在一个屋檐下,我和奶奶仿佛形同陌路。奶奶自那以后,做任何事情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我。她的脚步轻得几乎听不到,做什么事情都是带在自己的房间,安静得仿佛没有她这个人。尽管我被书本和作业包围,但内心的担心与愧疚从未远去。每每看到奶奶在房间里佝偻孤独的身影,和渐渐萎靡精神状态,我的内心总是倍感无力与愧疚。我明白,虽然我当时无力改变太多,但我的沉默疏远和不作为,让我感到深深的后悔。
2
搬去大城市、住进楼房的老年女性,也是继续为了儿女操劳,将生命的后半程作为蜡烛在儿女家燃烧殆尽
他们说,老人的观念伴随了他们一辈子,思维已经固化,很难改变。虽有一定道理,但我更多觉得这就是这些人不想去给自己找麻烦的借口。那些陈旧的思想,或许只是一层蒙尘的纱,掩盖了奶奶心中那片未曾触及的广阔天空。我想试图拨开那层厚厚的尘雾,让她的世界重现光明与色彩,找到属于她自己的那片天空。
奶奶一生的时间,都在为了家庭劳苦奔波。少女时期,她就早早学会了帮哥哥姐姐照顾孩子;青年时期,和爷爷分居两地,在工厂里辛勤工作的同时还要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并为了爷爷的工作四处辗转;老年时期,又是协助子女抚养孙辈,也是几个城市到处奔波。做这些,她是任劳任怨的,这些事情就是她的正事,是她唯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事。常年累月的操劳,使她的身体越来越差。从我记事起,奶奶吃的药都是一大把,十几年的腰间盘突出,全身骨质疏松,使她一动就身体多处骨裂。岁月无情地侵蚀了她的健康,她失去了那份引以为傲的劳动力。不光她自己怨恨自己,她的儿子也不再让他和孙子见面,把她当成是无用的累赘,而是请自己的亲家来辅导孩子。
3
奶奶就像在鱼缸里被遗忘的鱼,家庭就是那困住她的鱼缸,而她从未察觉到这水中囚牢。她总是将自己沉没在回忆的潮水中,亦或是观察着鱼缸外的人,一直看着家人他们做自己的事情,似乎是想留住些什么
如今的奶奶,不能干活后变得愈发得沉默寡言,每天就是呆坐在家中,眼神空洞。家里没人时,就是整天坐在电视前,看着都是爷爷喜欢看的新闻节目,尽管这些内容并不是她喜欢的,但她却没有选择。我们偶尔回家一次,她总是想要上前帮忙,但总会被不耐烦的家人冷冷打断:“回房待着看电视吧,不用你管!”她也不争辩,落寞的蹒跚走回房间。后来奶奶渐渐学会了沉默,她就变成在一旁默默看着,看着每个人的日常起居。每当我们要离开家了,她就会守在门口,一直打开门看着,目光追随着我们,直到我们的身影消失在电梯之中。
像奶奶这样的老人,还有无数个,在这座城市的一隅静默无声。他们像是被岁月遗忘的人,日复一日地生活在孤寂中,无人关怀,鲜有人问津。奶奶其实还算幸运的,她的物质条件是优渥的,家人会经常来看望。而那些我曾探访过的独居老人,他们的生活才是彻底被隔离在世界之外。一对老人住在昏暗的老式居民楼的八层顶楼,一次上下楼都要耗费他们十几分钟的时间,基本上四五天才出一次门,锈迹斑斑的窗户是她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一对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儿子很早就去世了,小儿子也是常年住院,不曾成家,怕是无福消受天伦之乐。对于他们而言,时间已变得漫长而毫无意义,每一天的生活仿佛是一场无声的等待,等待一次不知何时到来的探望,或者,等待命运的终点。
在门口迟迟不愿离去的奶奶
我也曾问过身边的同龄人他们的爷爷奶奶过的都是什么样的生活,是否也像我的奶奶一样,被岁月和孤独困在家中一隅。可回应我的,却是沉默与茫然:“老人每天不就是看看电视、在公园小区散步,或者在家做点饭吗?除了这些还能做啥?”老人的生活,在他们的世界里似乎成了一块被遗忘的盲区,无关紧要。而当我讲起我奶奶的事情,提议我们能否一起去讨论、关注老年人面临的问题时,他们却非常难共情。
他们不是不能理解,而是不愿意去理解。我想问问身边的同龄人,你们有了解过自己的爷爷奶奶吗?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们是否曾经静下心来,和他们进行过一次真正深入的对话,去倾听他们的内心与过往?代际关系的疏离让我们与长辈们渐行渐远,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经为老年群体贴上了固有的标签,觉得老人不过是一个统一的群体,被年龄和刻板印象框定,所有的个体性都被抹去。他们相信老人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单调而无趣,不值得深入了解。仿佛一旦进入了晚年,他们便失去了多元的自我,失去了生活中的多样性与意义。
在生命的栈道上,你我皆是匆匆赶路的旅人。为什么我们不放慢脚步,为了身边那些渐行渐远的亲人而驻足,为生命中不可错过之人,为不在暮然回首之时,搜需不到他们的身影,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悔恨。
已经好久没有和奶奶认真拍过合照了……
作者|王梓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