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20:00,“万象向南——《花城》45周年暨第八届花城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广州市文化馆剧场揭开帷幕。
典礼现场群星闪耀,李敬泽、麦家、陈晓明、阿来、东西、徐则臣、张欣、李宏伟、何平、尹学芸、张楚、班宇、张执浩、陈年喜、谢有顺、蔡崇达、陈楸帆,以及濮存昕、林墉、林蓝等文艺名家出席本次盛会。
17部获奖作品,诠释文学繁花
《花城》作为有四十五年历史的品牌文学刊物,肩负着反映中国文学审美追求以及引领当代文学的重要责任。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花城》杂志已成功举办七届“花城文学奖”,该奖项旨在鼓励原创文学创作者、奖励卓有成绩的文学原创佳作,聚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提升文艺创新创造能力。
第八届花城文学奖共评选出17位获奖作者。
其中李宏伟《灰衣简史》、张欣《如风似璧》荣获长篇小说奖;丁颜《雪山之恋》、尹学芸《苹果树》、韩松落《我父亲的奇想之屋》、杨知寒《连环收缴》、阿乙《二见未婚妻》荣获中篇小说奖;班宇《羽翅》、张楚《和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徐则臣《宋骑鹅和他的女人》、焦典《六脚马》、薛超伟《化鹤》荣获短篇小说奖;张执浩《没有结尾的梦》、雷平阳《夜伐与虚构》荣获诗歌奖;陈年喜《人们叫我机师傅》、雍措《越来越薄的等》荣获散文奖;何平“花城关注”系列点评荣获评论奖。
17部作品浓缩了《花城》丰富的文学世界,也展现了《花城》对于文学不懈的先锋探索:
李宏伟用《灰衣简史》展示文学的“宏伟之志”,超越文体实验,用词语热诚地勘探写作的边界;韩松落是逸闻的拾荒者,《我父亲的奇想之屋》从盛大的怀念出发,通往对想象力的恒久追寻;阿乙用枝条拨动风雷,《二见未婚妻》致敬《追忆似水年华》,缓缓讲述南方小城的故事;张楚遥承《喧哗与骚动》的传统,用呓语与说梦的声音,捕捉《和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让沉默震耳欲聋。
创刊于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花城》“向南”的意涵,不局限于地理的南方:
《如风似璧》是一部柔韧大气的“岭南故事”“广州故事”,张欣在历史岁月的追溯中,召唤着锐利与先锋的文学精神;尹学芸将《苹果树》栽种在“罕村”的土地上,用荒诞疏离之笔道尽乡村讳莫如深的幽微波澜;班宇书写东北又超乎东北,《羽翅》直击当代青年与城市现实的近身肉搏与退而省思;青年作家焦典个性奇崛,异质天成,《六脚马》构建了一个原生奇幻的彩云之南、纸上红河。
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文学有关:
徐则臣北上多年,在《宋骑鹅和他的女人》中沿着运河南下,为奔波的跑船人著篇立传;丁颜在高山和草原的交界处写作,《雪山之恋》跨越隔阂与偏见,望见远山终年的霜雪与人心永恒的庄严;陈年喜的写作是来自地心的呼吸和呐喊,《人们叫我机师傅》以悲悯心观照群体,理解世界;《越来越薄的等》,越来越开阔的文化视域,雍措兼顾民族表达与共通体验,更新了读者对康巴文学的期待。
殊异的文学气质,造就文学的繁花:
张执浩熔炼日常与思辨,用极度简约的修辞和极度深沉的爱恨,做了一场《没有结尾的梦》;雷平阳的词语如同汹涌的潮汐,祖辈父辈的记忆穿过意象与历史,在《夜伐与虚构》中渐次登场;杨知寒的写作冷厉峻切、别立新枝,《连环收缴》如野马下山,冲决亲仇交织的家族藩篱;薛超伟则以少年心观世界,《化鹤》在细如流年的日常中,读取一草一木对生命微茫的启示。
关注青年,培养青年,是《花城》一贯的文学态度:
2017年,何平在《花城》开设“花城关注”专栏,面对文学现场,穿透话语圈层,以批评的活力与锻造力,发掘了众多新锐的作家作品。本届花城文学奖唯一的评论奖,颁发给文学评论家何平。
文学与艺术交相辉映的绚丽之夜
“万象向南”喻示了文学世界的广阔与多彩,这既是对《花城》杂志45年来所刊载文学作品丰富性的总结,也是对其探索文学边界所做努力的描绘。“南”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方位的指向,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万象向南”还隐含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双重意义。从杂志到出版社再到文学院,“花城”这一文学品牌,历经45年的耕耘,已茁壮长成独特的文学风貌和品牌特色。“向南”则象征着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不断前进和深化。“花城”的未来,将继续肩负引领文学潮流、担当文化责任的使命。
此次颁奖典礼亦是对文学边界的探索和创新。典礼执行团队以“花城文本”为创作蓝本,邀请各界艺术家和创作者共同设计,依循“四方来信,投递祝福;文舞南方,花开无尽”的理念,结合经典文学文本与AI技术,以影像、话剧、音乐、舞蹈的多元艺术形式呈现。文学、艺术与数字科技紧密结合,共同绽放。
著名艺术家濮存昕朗诵了《花城》杂志的名篇《病隙碎笔》。
作品的原著作者史铁生,曾用昂扬的斗志抵挡生活伏击,凭借蓬勃的生命力改写人生困局。在大提琴深沉的乐音中,濮存昕走近光圈中的轮椅,以他独特的朗诵风格,与一生游走在死亡边缘的史铁生精神共振。
散文家李娟用自己的声音,为《花城》录制朗读了《遥远的向日葵地》的段落。
李娟的散文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2024年,李娟《我的阿勒泰》更是成为散文影视化现象级爆款作品,带动《遥远的向日葵地》《冬牧场》《羊道》三部曲等“李娟·花城”系列非虚构作品百万级畅销。
蔡崇达创作的《草民》发表于今年的《花城》杂志,小说段落《曹操背观音去了》以彰显本土文化的人偶剧形式上演,展现沿海小镇芸芸众生的拼搏与尊严。
陈楸帆的科幻小说《大有》探索AI写作的可能与局限,典礼团队用科技迎接科幻,以AI实验小剧场的形式展现这部作品。
尺笺传情,气象万千
四时充美,四方来信。
与《花城》同年创刊的《当代》杂志,从北京来信祝贺,许下共同创造文学“最好的季节”的两厢夙愿。
与《花城》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的评论家谢有顺教授也寄来了信件,回忆三十年前,《花城》作为伯乐开启了他的文学世界,也充当着许多作家启航时刻的摇篮。
在西部写作的少数民族作家丁颜写到《花城》给予她的尊重和鼓励,这封信是感念,亦是祝愿。
江苏读者张同远回忆自己在《花城》里感受到的四季如春的暖风,并被这暖风托举着纵观外面的世界。在庆典中,舞者翩翩起舞,以高蹈的姿态呈现四方的深情厚谊。
优秀的文学杂志与读者,就如同鱼与水的关系。
感谢读者,感恩相遇,在创刊45周年之际,《花城》邀老读者们提笔致信,亦借此良辰将读者请到舞台上,一同品味相互陪伴的岁月故事。
他们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身份,年龄不同,却有着共同的名字——《花城》读者。快餐时代的文学盛宴,是《花城》公众号给读者陈建东的阅读养料,这位惠州的园丁,在九年的时光里览尽了《花城》四十五载的岁月花园,也遍观了姊妹刊《随笔》的风采。生于《平凡的世界》创作当年的广西农家子弟刘文禄,在《花城》的这部作品中获得生长的力量,成为一名狱警。
来自中山大学中文系的“00后”大学生陈灵君,在与《花城》的邂逅中觉醒了自己的民族触觉,开始把握文学发生的现实脉搏。继往开来,未来之路,《花城》依旧与读者同行。
正是过往的荣光,给了《花城》走向未来的信心。在一代又一代花城人的开创与传承下,《花城》建立了一支兼具专业性和执行力的文学编辑队伍。典礼的末尾,展示了《花城》编辑部的工作日常,正是他们与花城出版社的众多同事一道,组成了本次典礼的执行团队。
花城四时繁盛,摇曳生姿。万象向南,沿途必有繁花灿烂,气象万千。
第八届花城文学奖得主
长篇小说奖:
李宏伟《灰衣简史》2020年第1期
——多年来,《花城》杂志以南方的热风、望海的辽阔,树立了一种探索求新、明锐果敢的办刊风格,《灰衣简史》能在《花城》刊载,令我深感荣幸。
张欣《如风似璧》2023年第5期
——文学既是我的生命微火,也是我的幸运之光。我的第一个中篇小说就是在《花城》杂志上发表的,今天回到起点会有许多感慨以及要感谢的人,这种时刻也跟写作一样需要克制,需要情绪稳定。
中篇小说奖:
丁颜《雪山之恋》2020年第5期
——这几年写作,除了自己的探索之外,《花城》给的鼓励和肯定是最多的。可以很直接地说,没有《花城》的坚持和接纳,我的很多篇小说可能到现在还静放在我的电脑里面。
尹学芸 《苹果树》2021年第1期
——生活中很多微小的得失也足以改变人的心境,何况这样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学奖,在令人景仰的广东,令人尊敬的花城,颁发给了中篇小说《苹果树》。《花城》杂志是文坛独特的存在,祝福你们!
韩松落《我父亲的奇想之屋》2021年第2期
——何平老师和《花城》,接受了这个故事,给了我信心,我开始一次次走出我的屋子,叩开小说世界里那些隐藏的空间。可能这不是属于写作、属于小说的最好时间,但我很喜欢这种一次次的叩击,也喜欢一次次被眼前的壮美惊吓的感觉。
杨知寒《连环收缴》2021年第6期
——无论何时何地,文学总能施展它的魔法,暂时剥离现实的冗繁,把灵魂交由天地苍生,交还给我们自己。感谢《花城》杂志对我长久的鼓励和相信,感谢大家。
阿乙《二见未婚妻》2022年第5期
——2019年,我的写作进入第十四个年头,必须做出一个选择:写作是为了作品好看,还是呈现真实。我选择了后者。《花城》既是文学创新的舞台,也是一部关于文学创新的史书,致敬《花城》。
短篇小说奖:
班宇《羽翅》2020年第1期
——感谢各位评委,感谢《花城》杂志和读者朋友们。小说比我们说出的话语的存在时间要稍微长一点,也就在这么一点点额外的、多余的、礼物一般的时间里,我们将不止一次地与故人们重逢。
张楚《和解云锦一起的若干瞬间》2020年第3期
——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花城文学奖。写作就像是在黑夜里孤身赶山路,焦虑、不安始终相随,而文学奖犹如悬浮在山间的灯火,在夜色中划亮一抹希望,让沉浸在虚构世界里的赶路者倍感欣慰和鼓舞。
徐则臣《宋骑鹅和他的女人》2022年第1期
——很多年里我的写作都盯着水面看。船上的人生活单调乏味,千篇一律,简单得就像没有生活一样。我知道他们跟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在那个狭窄的空间里,在两点一线的行程中,他们有着宽广、辽阔、翻江倒海但沉默着的内心戏。感谢《花城》接纳了宋骑鹅,感谢评委们对宋骑鹅这一种偏僻生活的肯定。
焦典《六脚马》2022年第5期
——今天,我必须感谢《花城》,感谢花城文学奖,你们也用文学给了我火焰和雨水,给了我更多的胆量和决心,让我也能到世界去,到更广阔的、无边无际的世界里去。
薛超伟 《化鹤》2022年第6期
——感谢《花城》,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化鹤》发表在“花城关注”栏目的最后一期,赶上了末班车,很幸运,这个幸运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诗歌奖:
张执浩《没有结尾的梦(十二首)》2021年第1期
——好的文学作品总能给人以恍若隔世之感,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书写那些未经雕琢的生命本相,忠实记录未被规训的心灵现场,应该被视为写作者的道德准则。感谢评委会将花城文学奖授予《没有结尾的梦》。
散文奖:
雷平阳 《夜伐与虚构》2023年第4期
——45年的汉语文学建设,《花城》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引领者,殊勋高阔。在当代汉语诗歌写作现场,头顶白发,我想接续在野的伟大神话及古老的史诗与叙事诗传统,让“现在”上溯到被遗忘的不可置疑的语言体系之中,像河流一样前行。
陈年喜《人们叫我机师傅》2023年第1期
——感谢《花城》把重要的散文奖颁给了我,这里面有对一位边缘写作者鼓励的成分。文学的意义是记录,记录的意义是看见,看见那些被看见的、不被看见的部分,而后者,更加重要。
雍措《越来越薄的等》2023年第1期
——凹村是我的文学故乡,每当一次次以文字回归这片土地时,每一张笑脸、每一片落叶、每一座土房、每一条小路、每一滴雨露都是我的亲人。
评论奖:
何平“花城关注”系列点评
——因为“花城关注”,时任主编朱燕玲老师和从彼时到现在的“花城人”,与我成为同行者。正是这些同行者,使得我一次微不足道的“批评的返场”,一场自我命名的文学策展,成为爱与温暖的盛大文学旅程。
文|记者 孙磊 陈晓楠 通讯员 杜小烨 李嘉平 陈灵君
图|受访者供图(署名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