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凤莲
一口吃下这个边缘不规则的、棋子一般大小的、标注为古法风味的南乳小凤饼(俗称“鸡仔饼”),味蕾告知我,小时候的风味又回来了。咸甜甘糯,酥浓香脆,霎时在口腔里蹦跳起来。
我竟然等不及坐下来,就站在那儿,一口一个地嘎嗞嘎嗞地把一盒小凤饼全部吃完,才像憋着一股劲,从水里潜游上来一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这是在哪?童稚的我还是老者的我?我左顾右盼着,神魂出窍,又瞬间反弹回来:好吃,真是好吃。
这是河南南华中路上的一家老字号,古老的店名招牌在如今的中西新店铺雨后春笋般的挨挤中,并不惹眼,然而时间早就在这蛰伏多年,早到连从小到大吃着这鸡仔饼的我也不知晓。是在原来旧址的门店前?年少的我拉着阿嫲或是父亲的衣裾,等着店员用油纸把称好的一堆鸡仔饼,包成四四方方的形态,上面还加盖一张意头吉祥的红纸,用纸绳一捆,一包用来探亲访友,一包带回家去就着父亲专门冲泡的红茶细品慢嚼,享用那滋味繁富的口腹之乐。那纸包一路渗着油迹,一路散发着若隐若现的饼香。
真是“咸丰那年的事情”了,说的是成珠楼,说的也是成珠楼的鸡仔饼。
河南这一带并排东西向的南华路、同福路,当年富庶有加。十三行的几大家族,相中一河之隔的这块颇具卧龙漱珠气象的宝地,从此河南的营生就揭开了新的篇章。每一种繁华都离不开与财富的结缘,而每一种繁华的驿站,附庸风雅之余便是口腹之乐,饮食的风生水起便水到渠成。周边既有豪门望族的私家庭园,又近傍香火鼎盛的名刹宝寺,作为广州最古老的茶楼之一的成珠楼置身其中,自然生意兴隆。
而广州人念念不忘的,则是恩惠于市民口腹的鸡仔饼。不管是“巧恰制作”,还是妙笔生花,总之,成珠楼的鸡仔饼好食、好正,是从小到大烙印在记忆中的趣味。在我的年少记忆中,跟着长辈,专门从“河北”或是搭渡轮,或是过海珠桥,来到南华路买一包鸡仔饼作为探亲访友的手信,在半个世纪前的匮乏年代,也算得上是情真意切。
就这样,我牵拉着大人的手或衣裾——不是阿嫲或母亲的,就是父亲的——从家里出发,必定经过旧交易会前的那尊解放纪念雕像,必定会绕过一东一西向江而立的大到可以容纳万人的两个大草坪……就这样,为的是与鸡仔饼的色香味邂逅。以致多年以后的今天,在各种面包店糕点铺买到的鸡仔饼,总是让我恍惚,似曾相识,又怅然若失,不知道时间缺失了哪种成分?
如今,成珠楼酒家已不复存在,鸡仔饼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成珠楼旧址对面开了这家成珠小凤饼店,专营饼食。
用手机约了个滴滴车,兜兜转转又回到成珠小凤饼店铺,买几大盒鸡仔饼,算是偿还一种心愿吧。亲友四散在人海了,阿嫲以及一齐从海珠桥过河南的父亲母亲都走远了,我只能专门过桥来,寻着这个招牌字号,买了饼,然后不顾仪态地站在路边吃起来,吃出怀旧,也吃出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