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4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这是博物馆的初心与目的。
1905年,实业家张謇怀着同样的初心,以个人之力创建南通博物苑,以期扩展通州师范学校的教育,使之变成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场所。
南通博物苑让中国人的博物馆事业,起步于民间。一个多世纪后,民间博物馆已经成长为中国博物馆力量的重要一极,与国有博物馆的一道发挥教育和研究的作用。
作为民间力量最为蓬勃的地区之一,广东的民间博物馆走在全国前列,仅在数量上,占比就超过全省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
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羊城晚报记者前往云浮、潮州、广州三地探馆,寻访几位古村落居民、非遗大师或企业管理者,感受他们作为民间博物馆人的初心,觅得当代博物馆另一极——民间博物馆的广东样本。
5·18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
博物馆另一极①
林焯标:
在500年古村里,他靠百年祖宅办了一家博物馆
郁南县诗礼传家博物馆坐落在民风淳朴的古村落——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兰寨村。馆长林焯标既是博物馆的负责人,又是兰寨村的村民,从小在村子里长大。
两年前,记者在一次下乡调研采访中认识了林焯标。两年后,当我们再次走进诗礼传家博物馆时,依然被这座藏身乡村的博物馆所震撼。
和城市里现代化的博物馆不一样,诗礼传家博物馆建在一座老宅里。老宅呈四合形制,推门而入就走进了博物馆的序厅。
“接地气”,是这座博物馆给人最直观的感受,琳琅满目的藏品将这座老宅填得满满当当。除了小部分珍贵物件有专门的玻璃柜外,大量的藏品都暴露在外,或者直接堆放在地上。
如何凭借一己之力,建起这样一座博物馆的呢?
下面是林焯标馆长的讲述——
“诗礼传家”是百年祖训
我们博物馆从2013年在兰寨村开馆,到现在已经10年又5个月了。十年来,我们总共免费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现在博物馆拥有藏品6万多件(套),因为展陈空间有限,目前展出的有1万多件(套)。
兰寨村位于郁南县南江古水道之上,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代的时候,我们的太公来到南江流域定居,开枝散叶有了现在的兰寨村。
林氏族谱里这样写着:“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这是我们的祖训,告诫子子孙孙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这也是诗礼传家博物馆名字的来源。
博物馆所在的林氏祖屋是一座清代建筑,已经有229年的历史。据林氏族谱记载,林氏祖宅曾开设兰香书室,从这里走出了4位进士和1位举人。
“门因积德大,官自读书高”是祖宅以前的对联。自古以来,祖训便要求我们,将行善积德排在首位,然后才是读书、做官。
创办这个博物馆可以说我和父亲两代人的努力,也是我们两代人的心愿。林氏家族祖祖辈辈下来,留存了很多的老物件。十几年前,为了响应政府乡村振兴的号召,我的父亲产生了在村里办博物馆的想法。
父亲说,不管能不能办成博物馆,都必须要把这些老物件展示出来。因为只有展示了,才能让大家了解千年南江文化,让我们的南江文化世代相传。
两代人的接力传承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阁楼,一般我们都不会上去。里面堆满了古书籍,还有一些老物件。直到2013年准备办博物馆,这些东西才全部搬了出来。
在我的记忆中,老一辈的人很珍爱这些东西,有历史的东西他们从来都保护得很好,比如每年都会把那些古书籍拿出来晒一晒,防虫防腐。
我的父母从来没有售卖过任何一件与南江文化有关的东西。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经常有收古董、收废品的人上门来,以很多钱来交换这些“宝贝”。面对巨大的诱惑,他们还是没有卖出一件东西。
我知道,父母的心愿就是保护和传承好本地的历史文化,未来有一天能让这些老物件流传下去,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看到。
建馆以来,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开放,可以说基本没有休息日。
2018年,父亲去世了,再加上我的两个哥哥早早去了香港,责任一下子就来到了我的肩上。当时我正在城里经商。父亲选择了做博物馆,我肯定义不容辞来支持。因为我从小也打心里喜欢历史文化,便从父亲手里接过了馆长的位置。
自2013年建馆以来,我和父亲一直在争取为博物馆备案登记。直到2022年,诗礼传家博物馆终于获得了政府的备案登记。这对这家博物馆具有非凡的意义!意味着我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认可,南江文化因此可以走进更多人的视线中。
像“供楼”一样月供藏品
创办博物馆以来,我们每年都会在南江流域沿线寻找相关的老物件,主要是寻找那些传承有序、珍贵的历史文化老物件。遇到好东西,如果钱不够,还会像买楼房那样,承诺先给对方多少钱,每个月再支付多少月供。
个人办博物馆,就像一个“无底洞”。每次一看到跟南江历史文化有关的历史文化实物,我们都会两眼发光,非要把它买回来。有一些价格太高的,我们又暂时没有钱买,就先记下。
从父亲开始,我们家就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面记着谁的家里有什么老物件。如果对方想出手,我们就会及时协商,争取以合适的价格把东西带回博物馆。
我们村走出去的港澳台同胞比较多,在上个世纪的抗日战争时期,近七成的村民都跑到了港澳台,但是他们很多的“宝贝”没有带走。每年的清明节、中秋节和春节,很多人要回到村里祭祖、团圆。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就要瞄准时机,以合理的价格去跟他们协商,以收藏和展示的诚意打动他们。
多年以来,我看到老物件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一眼就能看出个七七八八,可以说算是半个本地文化的专家了。博物馆里有关南江文化的藏品也慢慢得到了丰富。
比起钱,我更喜欢藏品
博物馆现在有6万多件(套)藏品,就算1件1块钱,也有6万多块钱,何况里面还有一些比较值钱的金银器和陶瓷器。但话说回来,历史文化的价值却是不可估量的,是无价之宝。
在我和父亲眼里,相较于钱,我们更喜欢的是藏品。有了钱,是为了保护更多自己喜欢的历史文化物件,让世人看到底蕴深厚的千年南江历史文化。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在义无反顾地做这件事。
不过,开这个博物馆,我们也受到过一些质疑。政府号召乡村振兴,我们这个时候站出来办博物馆,也有人怀疑会不会是目的不纯。但事实上,我们的博物馆已免费开放了十多年,可以说,完全是靠自己的力量办博物馆。
诗礼传家博物馆已登记的员工有11人,包括馆长、副馆长、会计、保安等,这些岗位是运营一家非国有博物馆必需的。每个月我们都要给大家发工资、买社保,这笔费用是目前最大的一个压力。
其实,也有很多朋友邀请我去他们城市办博物馆,为我们提供更优厚的条件和资金资助。但是,离开了南江流域,这些藏品也就没有了意义。我想,本地的历史文化就应该在这里世代相传。
策划|邓琼 侯恕望 朱绍杰
统筹|文艺 钟振彬
采写|文艺
拍摄|钟振彬 刘畅
剪辑|王炯勋
海报设计|余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