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推出系列开馆展览。
其中大展《新时代赋》汇集展出了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术家协会近年来组织创作的多个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优秀作品,以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种类和表现媒介,呈现新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礼赞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就。
新的时代语境,赋予了美术创作以新的审美要求与题材选择。围绕主题创作的艺术现场、艺术现象、艺术问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
应时代而生的艺术现象
羊城晚报:新时代以来,主题创作和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潮。如何看待这股热潮?
范迪安: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与过去历史时期的重要不同之一,就是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增多。
新中国成立之后,涌现了如《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等一大批表现革命历史主题、具有时代标杆的重大题材作品。改革开放之后,艺术视野更加开阔,艺术表达与艺术形式语言多样化成为比较突出的时代特征。
进入新时代以来,时代向美术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在追求艺术形式探索创新的同时,更多地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中国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和社会发展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也立足于艺术家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总体精神、时代气象的感受,进行提炼和表达。
因此,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表征是在主题创作和现实题材创作上聚焦聚力,这是应时代而生的现象。这些年来,广东省组织了反映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广东重大主题专项创作,其中优选了一批作品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开馆之际展出,这批作品主题鲜明,尺幅宏阔,风格多样,制作精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篇章留下了丹青印记。
近年来,广东美术工作者积极投身重大主题创作,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感受时代变迁,构思新颖,描绘了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整体气象,既表现粤港澳大湾区社会建设的恢宏景象,也聚焦富有特色的岭南城乡生活,形成了表现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广东全面发展的新的视觉史诗。
羊城晚报:这股热潮有怎样的特点?
范迪安:十多年来,主题创作和现实题材创作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潮,突出体现了两个特点。
一是参加的美术家数量众多,老中青几代美术家都投身到重大主题美术创作中,形成了一种埋头苦干、潜心研究、集体创研的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
许多年长的美术家很有创作经验,不但热情地投入创作,同时也指导中青年美术家不断地深化、优化自己的作品。广大中青年美术家更是重大主题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从原来的“要我画”变为“我要画”。
另一个是题材上丰富多彩,也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
大家都认识到今天的时代需要优秀的美术作品,面对“图像世界”带来的挑战,努力展现中国气派,彰显中国精神。
由此涌现出一大批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历史主题作品和表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题材作品,讴歌了时代英雄和劳模,描绘了人民群众的崭新精神面貌,浓墨重彩地绘就了壮阔而丰富的时代画卷。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这股热潮还将持续吗?
范迪安:进入新时代,大型主题性美术创作成为摆在中国美术界面前新的任务,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创作机遇。这样的时代命题,并不因为某一个具体的创作工程的完结而止步。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美术创作需要从历史走向当代,从当代走向未来。
对于历史篇章来说,还有许多重要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值得用形象的丹青画面进行塑造和表达。面向当下和未来,更需要我们美术工作者随着时代的步伐,表现我们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开阔的场景,生动丰富火热的实践成果。
立足广东实践,刻画艺术形象
羊城晚报:这股热潮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创作造成影响,比如令题材受到限制?
范迪安: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美术创作的追求。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这次开馆大展《新时代赋》展出的作品就比较鲜明地体现了这个时代融合创新的特点。
作者们从中国油画、版画、雕塑等具体的艺术领域出发,注重形式语言的探索创新,尤其把不同画种的优点特点,进行了跨界打通、综合使用。比如在中国画作品里融合油画的色彩肌理,在油画中体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及写意意蕴,在中国画油画中还可以看到对版画技巧的吸收,等等。
这样的创新就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美术工作者普遍注重在创作上继承优良文化传统,吸收国际艺术优长,以创新作为精神追求,表现出艺术上的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这些年,美术界也经常讨论,当我们考虑到题材主题的时候,是不是会忽视了艺术形式语言的探索,甚至有一点疑虑,会不会局限甚至限制我们在艺术形式语言上的创新。这是我们要认真面对和学习的课题。
古往今来,优秀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总是因为美术家、创作者与自身所处的时代相融合,在创作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气象、人民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为美术形式语言的探索提供了条件和机遇,比如科技发展,已经对艺术产生了新的启发和刺激,让艺术家采用非具象语言表现时代生活,让我们今天的视觉景观具备了既有具象、也有抽象的各种形式美感。艺术创作不能仅仅从艺术史中来,从别人从事过的抽象结构、非具象表达的方式中来,也完全可以从现实感怀中来。
羊城晚报:人工智能、图像爆炸的时代,艺术创作应该如何应对“图像世界”带来的挑战?
范迪安:艺术追求永无止境,我们美术创作在今天一方面迎来了极好的时代机遇,另一方面也面对严峻的视觉挑战。尤其是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美术的造型提出了很严峻的挑战。
图像时代为视觉艺术创作提供支持,但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要摆脱照片化,需进行造型语言转换,注重艺术构思和形象编排,让图像素材为己所用,使作品更具时代视觉特征,带来视觉共鸣和情感共振。
当然,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所谓的AI智能绘画。我认为,AI技术对于美术的静态图像、动态影像生产只是打开了人们对图像世界审美、认识、理解和使用的新空间,但远不能取代艺术家个体、群体的艺术感受和艺术实践。
这就反过来需要我们更多坚守好自己的艺术初心,更多回到艺术语言的自身来进行创新探索,由此能够为今天整个视觉图像的世界提供美术造型,在文化程度、文艺形式上形成不可取代性。
羊城晚报:广东美术接下来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范迪安: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整个文艺创作都要更加突出时代意识,用文艺作品表达时代发展中最重要的精神属性、时代气息。社会生活的整体变化发展已经比我们艺术家的个体想象和体验更加丰富。
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丰富、新颖的“画面”,值得我们美术工作者投身感受、敏锐捕捉并转化为艺术语言。
希望作为美术大省、美术强省的广东,能够更多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用更多视角进行艺术调研,搜集素材、提炼主题、刻画形象。美术创作需要更多地呈现人民,让人民群众感同身受,进而产生更多让群众有会心之感的作品。
策划:陈桥生 林洁
统筹:邓琼 侯恕望 黄建隽
执行统筹:朱绍杰 麦宇恒 尹锋峰
文 | 记者 朱绍杰
责编 | 吴小攀
图 | 场馆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