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所谓文化主体性,“是指一个民族对于自身文化历史脉络、发展历程持有清晰认知,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内核、精神力量具有认同态度,对于自身文化的时代内涵、优势精髓能够自觉把握。”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重视文化主体性建设。培育和坚持文化主体性,是进一步培育我国国际化人才的需要,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更是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需要,为传承优秀文化、强大文化自信指明方向。
一、文化主体性的理论向度
中华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创造融合而成,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费孝通先生首次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阐释了“文化主体性”的内涵,并相继提出了“人文世界”“多元一体”“文化自觉”等一系列创新概念。此后,国内学者对中华文化主体性之概念的理解也大多从这两大角度出发。
一种是从文化自身出发,认为“文化主体性”体现为高度的民族自觉,服务于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主体性体现为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觉,包括主体的自由意志和权利自觉,以及对自身文化的理性自觉,由此培养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的自信心和对文化自强的追求。文化主体性代表的是文化立场与态度,更代表文化上的自觉能动性。
第二种则基于全球化浪潮对文化的影响展开研究。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开拓,昭示全球化的开始。随后的工业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市场在世界范围内的建立则促使全球化最终形成。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通信工具、交通工具的现代化促使各国经济、文化和政治交流愈发密切。本土文化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主体性强烈与否,具体表现为本土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时是否拥有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这一观点也是此类别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这说明,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国家文化意义上“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民族性依托,各族人民和海外同胞就有了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上其他优秀文明传播交流的鲜明特质。
二、文化主体性的实践价值
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进入到了关键节点,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文化主体性为核心元素,既有深刻的理论架构,又从具体层面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具有实践价值。
一是有利于构建多层次文化叙事体系。有了中华文化主体性,便有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就能够聚焦中国现代式话语体系。构建鲜明独特的中华文化叙事体系,关键在于讲好中国故事;精准把握中国特色,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独立主体意识。中华文化是中国故事的素材来源,中华民族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人,构筑中华文化主体性支撑着中华民族讲好中国故事。在建设中国文化叙事体系的路径上,必须牢牢稳固中华文化主体的地位。通过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意蕴内涵,激发中华文化的感召力,进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发展的进程中,构建出强有力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更高效地在国际舞台上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多维度的中国形象。
二是有利于高效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受到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会导致人丧失作为文化主体的地位。步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也在逐渐巩固,但依然有部分人存在“以洋为优”的不良文化心理,这不仅限制了我国文化主体性的发展,也加重了我国文化安全的隐患。因此,发挥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价值,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刻不容缓。弘扬中华文化主体意识,能够聚合起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强大力量;坚持中华文化主体性,中国人民才有底气,为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三是有利于充分尊重人民文化权益。新时代我国人民生活条件日益向好,群众的需求由物质层面升级为更高质量的文化需求,党中央也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变的重要论断。现如今,我国在文化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挑战与新机遇,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问题变得尤为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意味着人们在追求更好的文化精神,因此需要运用中华文化主体的创造力,生产出更多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同时,也能鼓励人民发挥自主性,为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注入精神力量。
三、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辐射
迈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我们要探寻文化主体性未来发展时站在全局角度,既要延续我国文化建设理论动态趋势,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为根脉;也要以国际视野强化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发展。
(一)理论吸引力
构建中华文化主体性,使得全体人民共同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促使中华民族在情感上紧紧维系在一起。通过民族精神的感召,核心价值观的凝聚,从而唤醒每一位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振奋中华民族的文化归属感。研读党的十九大、党的二十大报告,“走出去”“民族”“交流”等词语高频出现,体现出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对凝聚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情力密切关注。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这一重大命题,承载着时代使命,以理论吸引人民的精神共识,使中华民族作为文化主体在实际文化践行中进一步产生情感共鸣。积极弘扬中华文化主体性,不仅可以凝聚中华各民族同胞的文化价值追求,还能吸引海外侨胞一齐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未来在发展中华文化主体性过程中,将充分细化侨务资源,加深中华儿女的团结联系,鼓舞更多海外侨胞参与中华文化传播,推动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民心共聚。
(二)理论生命力
坚持理论创新是党在奋斗进取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革故鼎新。马克思主义保持长青发展,也正是因为其具有创新性的理论品质。中华民族的发展崛起体现出党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激发理论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带领下,中华民族摆脱文明蒙尘,树立重建文化主体性的信心。百年奋斗历程,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创新性优化,让“中国号”巨轮在新征程上扬起新风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是二者相辅相成的结合,最终迸发出全新的理论生命力。换言之,以“第二个结合”为指南,能够创新文化建设理论,激发中华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为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活力。
(三)理论持续力
文化有着持久生命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庞大的共同体,一定要有统一的精神支撑面向未来。历史表明愈是危机当前,文化就越能将全民族紧紧维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变革中应运而生,党的成立意味着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觉醒,中国共产党时刻关注时代需要、呼应人民之问,使中国现代化文明的主体性逐步得到重塑与滋养。因此只有大力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才有底气有自信,中华民族才能脚踏实地,步步前进。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主体性的突出表现,就是用持续的眼光总结中国文化演进历程,把历史经验凝练为文化建设理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闭门守旧,要在文化交流中积极借鉴他国文化,理性创新本土文明,实现精神上的自立自强。要把文化主体性渗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中,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勠力同心,奋发向未来的精神支撑。
综上,保持文化主体性是体现一个民族文化自信、自尊和自立的重要表现,也是推动文明升级转型和促进文化互鉴互渗的重要条件。文化主体性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中华民族建立自信自立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要引导中华文化主体性培育紧扣理论吸引力、生命力与持续力特征,持续深化中华民族的主体性地位,构筑更宽广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郭守运,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