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爆海内外的“中华战舞”再度惊艳世界——龙年春节,普宁英歌火到了伦敦。
在大年初二的特拉法加广场,一场亚洲以外最大型的新春庆祝活动——“四海同春”新春庆典吸引了超过70万民众慕名参与。
来自广东潮汕的普宁英歌进行了英武大气的表演,“舞动伦敦”,惊艳了各国观众。英国国王、首相先后为庆典发来贺信,国王查尔斯对这次新春庆典表示高度赞扬,称之为“最成功、最难忘的活动”。
随着春节正式定为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英歌的出海演出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英歌舞的魅力,领略中华文化雄浑壮丽的风采。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暨南大学合作出品、岭南文化传播研究院(大湾区文化智库)发布的《岭南非遗国际传播影响力》研究报告指出,近年来,岭南非遗频频“出圈”,其中结合传统节日的节庆祝福、庆典仪式的民俗类非遗,已然成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爆发点。
岭南精气神被世界看见
英歌舞从田间地头跳到城市广场,再到如今亮相于海外,兼收并蓄、守正创新,使英歌舞展现了中华文化面向世界的开放胸襟。一股岭南雄直之气正在被世界看见。
在赴英表演前夕,羊城晚报“名家工作室”融媒体栏目专程赴普宁,记录拍摄普宁英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南山英歌队教练陈来发及南山英歌队演练实况,并推出专题微纪录片。
陈来发已经与英歌结缘半个世纪,他认为英歌包含着一种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的精气神。“不管雨有多大,有的队员跳到快虚脱了,都不能下场,不会停止表演。”也正因为如此,他带领的南山英歌队此次在伦敦的表演中大放异彩。
普宁英歌兴起于明末清初,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江冰介绍,英歌舞根系中原,表演内容取材于《水浒传》中梁山好汉化妆卖艺大闹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情节。是扬正压邪、吉祥平安的象征。“英歌体现出一种武德雄风,唤醒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
过去这一年,英歌作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级“顶流”,可谓从年初“火”到了年末,屡次在社交网络平台“出圈”。从兔年春节前夕的一段无剪辑原生态夜训视频“无心插柳”,到兔年春节英歌巡游短视频火爆全网……古老的传统文化一再成为节庆中的潮流焦点。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渐扬帆出海,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如何把最地道的文化展示给世界人民?江冰认为,应尽量把英歌舞最原始最本土的气息呈现出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个微小的差别都可能让传播力削减。英歌舞流传至今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所以在对外展示展演中,要注意保留它的原汁原味,保留它作为‘中华战舞’的战斗气势,不能演变为一种肤浅的舞蹈表演。”
走向“中国式流行文化”
此次赴伦敦演出并不是潮汕英歌第一次走出国门。
去年6月,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也曾到泰国春武里府帕那尼空、乌隆府,与泰国当地的英歌舞者交流经验,一同表演。
去年12月,来自泰国春武里府旧罔县的英歌文化交流团,来到揭阳普宁、汕头潮阳开展文化交流。英歌舞已然成为各个国家英歌舞者的“共同语言”。
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李宏新认为,英歌舞线上线下引发关注,与近些年国家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密不可分。
而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在新近研究中发现,实现文化输出的要点之一是要增加文化的可实践性,非遗恰恰具有这一特征,这也是英歌舞得以跨文化出圈的原因之一。
“英歌舞是潮汕人与自己生长并热爱的土地进行的互动,是一种可以舞起来、聚起来,可以实践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度高、共享性强的艺术表现方式,背后是文化活跃的生命力、超强的吸引力。”杨红认为,以英歌舞为代表,中国非遗在当代的活力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拓展为“中国式流行文化”。
英歌舞的流行,离不开短视频的“东风”。广东省文化馆原馆长、非遗保护专家杨明敬认为,英歌持续爆火表明,非遗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要更多借助新媒体力量。“观众因感性进入,才会产生兴趣,进而才有冲动去到现场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新媒体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能让世界各地朋友更多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非遗的发展和传承就更有意义。”
英歌舞的可实践性让其走出潮汕,实现跨文化传播,背后是一代代英歌传承者们的推陈出新。自英歌火爆出圈以后,不少英歌队创新教学模式,从引入女性队员,到英歌服饰、脸谱、队形的创新,从大型表演与赛事中的频频亮相,到网络平台上的走红出圈,如今,这项绵延数百年的古老非遗绽放出新的生命力。
【专访】
陈平:民间文化是文明互鉴交流的重要载体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广东省政协委员)
羊城晚报:这两年英歌舞出圈出海,秘诀在哪里?
陈平:秘诀在于英歌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形式、广泛的群众基础、创新的发展方式。同时它们铿锵有力,非常容易激发观众特别是青年人的激情和参与感。
羊城晚报:从英歌舞到醒狮,岭南非遗展现出怎样的中华文化形象?
陈平:英歌舞和醒狮都是岭南地区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气息,更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产物,是他们对生活、历史和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方式。
比如说英歌的表演内容多取材于《水浒传》中的英雄事迹,展现了豪迈、英勇的精神风貌;醒狮则象征着勇猛、力量和独立。它们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它们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精神。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英歌舞和醒狮不断地吸收和融合各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非遗项目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这种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
羊城晚报:这对当下的文明互鉴交流有怎样的启发?
陈平: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有具体的载体,还需要大量的互动和交流。民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互鉴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加强对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全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国内民众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推动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
文|记者 朱绍杰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