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 看时势,论“君子”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2-25 16:1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3-12-25
不妨,从“小人”的对面看“君子”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百家争鸣”。学习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字和文章层面,最终目的还是希望能用课文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有同学认为,“君子”一词已经过时,当代青年也不需要成为“君子”。对此,你怎么看?

请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结合你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学习本文所获得的启示,写一篇文章回应以上看法。

【学生习作①】

大道朝前,当代青年应为“当代君子”

文/洪千惠 广州市真光中学 高二(16)班

儒家文化中,典型的君子形象是不求物质但求真理的,是心怀大义、不慕名利的,是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表里如一的,是志向远大甚至要背负重任的,是克己复礼、严守三纲五常的……

然而,在日新月异的当代,还需要这样的君子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代也需要“君子”,但当代青年应该做“当代君子”。

“当代君子”的定义是绝对积极的。“当代君子”同样应具有传统君子的美德,孝亲敬长、乐于助人、心存大志、理想远大……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发展始终需要的,也是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当代青年如果朝着这种方向发展,绝对有利于个人发展并能促进社会进步。

好似“85后”航天员桂海潮,始终心怀航天梦并为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成为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为国家航天事业添砖加瓦。他就是“当代君子”积极意义的实例。

“当代君子”应适当舍弃不符合时代的标准。当下社会竞争激烈且残酷,一味“仁厚”处世、礼遇他人,有时并不可取,像一些陈腐的儒家教条,也只适用于封建王朝的时代。跨越千年岁月,“君子”的定义和标准也要有所变化。“当代君子”要立足当代社会的标准,与时俱进,才能成为“国家未来之希望”。

“君子”这一标杆的树立,正是为了当代青年能朝时代所需人才的方向迈进,能成为担负起国家兴亡之责的人。所以,我们有必要做到既孝顺父母又不愚孝;既勤奋学习又不脱离实践;既心怀大义又敢于为国谋福利;既心存仁义又敢于直言批判;既能承袭优秀,又能科学进步……

大道朝前,当代需要当代的“君子”,当代青年也需要成为“当代的君子”。

【学生习作②】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

文/周梓轩 广州市真光中学 高二(16)班

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沧海桑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君子”仿佛离人们越来越远。有人认为,这个时代已然不需要君子,当真如此吗?

君子的核心是“仁”。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现代人的目光审视,礼和乐乃社会制度和社会文明,仁是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无论是芸芸众生抑或是上古圣人,都有一颗“仁”心。因此,当今会有沉溺名利的小人,更有洁身自好的君子。

随着社会变迁,物质的作用似乎正逐渐被放大,“君子”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可能被有些人“理所当然”地放弃了,但这显然是不对的。

“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根由。在这个时代,“仁”更意味着坚守。物质因时间消逝或诞生,但君子的志向理当生生不息。

为什么君子的眼睛能看到星辰大海,能看到浩瀚宇宙?是因为君子有丈夫之志,才能够包揽宇宙,俯察万物。道艰且阻,行将且至。一个人可以不是君子,但他必须要走在成为君子的路上。“君子”,乃是儒家传统下精神文明的凝结筛送和再次创造。

作为物质文明的提纯者和精神文明选择者的我们,想成为“君子”,必然需要拥有深刻的理解、丰满的心灵、饱胀的思想。用鲁迅的话说,就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走成为“君子”之路,纵使浮云难留,世事易改,我心仍如深潭明月。

【教师点评

这次作文是读写结合,学以致用的,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当下更深刻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千惠同学的作文从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形象入手,结合现实问题给出肯定的答案;然后,从“当代君子”的定义是绝对积极的和“当代君子”应适当舍弃不符合时代的标准这两个方面形成辩证的论述;最后,结合青年身份提出身体力行“当代君子”收束全文。

梓轩同学则从君子的核心“仁”入手分析,突出了“仁”是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从“仁”更意味着坚守、君子的志向理当生生不息两个方面去思考,再从“青年如何成为君子”提出个人见解。

两位同学都能结合所学知识以及自身的青年身份,多层面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论述,可谓“各美其美”。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作“粮食店”,《论语》中有很多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心灵鸡汤”,因此它具有不可磨灭的“营养价值”。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心灵鸡汤”是必不可少的。

(广州市真光中学教师 钟翠婷)

【非师点评】

要说“君子”是不是过时,首先要知道“君子”的基本含义。

“君子”在先秦文化中“出勤率”非常高。在儒家文化中,“君子”一般是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是孔子的理想化人格。

在《大道朝前,当代青年应为“当代君子”》一文中,作者想赋“君子”以当代含义,这一想法当然是好的。但作者并没有给出更新鲜的“当代含义”。

航天员桂海潮作为“‘当代君子’积极意义的实例”,只给人以“为举例而举例”的感觉。作者说“只一味‘仁厚’处世,礼遇他人,有时并不可取”,却没有具体论证如何“并不可取”。实际上,在过度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我们更需要呼唤“君子”。

比较而言,《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一文更切合当今实际。

作者看到“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君子’仿佛离人们越来越远”“物质的作用似乎正逐渐被放大”等现实问题,强调坚守“仁”的重要性。作者认为,“一个人可以不是君子,但他必须要走在成为‘君子’的路上”,进而呼吁要创造性地发扬“君子精神”……面对社会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的嬗变,这篇文章显得更有当下性和针对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是利大还是义大?这是价值观的分野。“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流行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在认可“利”比“义”更恒久。那么,是不是可以由此推出“没有永远的君子,只有永远的小人”?

或许,从“小人”的对面看“君子”,才更能看出“君子”的难能可贵。

(《羊城晚报》高级编辑 何龙)

编辑:易芝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