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没有潮流也是最好的状态|2023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④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梁善茵、梁喻 发表时间:2023-12-03 07:0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梁善茵、梁喻  2023-12-03
作家们笔下的生活让人们认识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无限可能性

12月2日晚,“2023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第四场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内山书店举办,年度文学评论得主、《散文的气质》作者孟繁华以“八十年代的文学遗产与当下文学”为主题进行分享,与读者畅谈两个时代的文学创作。

《散文的气质》以20篇文章对18位当代散文家逐一鉴录,囊括当下关于散文的问题与方法,带领读者徜徉在散文国度里,完成一次审美历程。

回顾被喻为“文学黄金十年”的20世纪80年代,孟繁华主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当下文学创作的潮流就是没有潮流。就像是在高原上放眼望去,这是最好的状态。”

“文学黄金十年”的迷人之处

讲座伊始,孟繁华从20世纪80年代的三大争论切入,开始围绕朱光潜的《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以及陈涌的《文艺学方法论问题》所引发的三次文艺思想激荡,阐释了20世纪80年代文学创作产生的深刻和革命性的变化。

他说,在此种思潮影响下,表达普通人生活状况与精神处境的作品大批涌现,作家们笔下的生活让人们认识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无限可能性。

孟繁华认为,被喻为“文学黄金十年”的迷人之处,就在于自由、开放的文学环境打破了文学一体化格局。

“大家对文学怀有信念,会为了一个观念或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他指出,文学的“无用之用”并未随着文学形式与主题的变化而嬗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它处理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领域,帮助我们体验那个远在现实生活之外的世界。”

新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立足当下文学,孟繁华认为,“新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文字攀登计划”使文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延续了延安时代以来“行动的文学”的传统,使文学和时代的关系更加密切,职责更加明确。

另一方面,对于日常生活的写作也在发生变化。他引用李泽厚在《中国现代思想史》的观点,主张文学的差异性源于社会生活变化,新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审美体验。

延安文学改写了中国农民的形象,塑造了诸如白毛女、二黑子等活泼健康的人物角色,在纯文本以外融合了歌剧、话剧、合唱等表现形式,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开放性、世界性的创作经验。

讲座互动环节中,在座学生积极围绕“大众文学的发展趋势”“文学发展如何推动意识形态变革”“如何评价人工智能写作”等话题提出疑问。

在谈及人工智能对文学产生的冲击时,孟繁华主张,算力无法表达人类的灵魂与情感,而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因而技术发展并不会造成文学边缘化甚至消亡。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编委,著有《孟繁华文集》十卷等三十余部,部分著作译为英文、法文、日文等多种语言。

【2023花地文学榜】

2013年羊城晚报正式创设花地文学榜,一年一度对中国当代文坛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也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具含金量的年度专业书单。

花开十载,潮涌湾区。2023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暨十周年庆典12月3日在深圳举办,为“世界之窗”再开一扇“文学之窗”,共同眺望湾区最美文学风景。

发起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本项目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

文|记者 梁善茵
图|记者 梁喻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易芝娜
校对 | 彭继业

编辑:易芝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