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下午,“2023花地文学榜”系列活动第三场在深圳举办,年度新锐文学得主周嘉宁做客清平实验学校,为读者分享她在少年时代曾为写作做过的准备。
“观察”是可以练习的事情
1982年出生的周嘉宁,比较完整地回顾了她8-10岁的阶段开始对写作感兴趣,到后来如何真正成为一名作家的过程。在她看来,人对于事物的观察可能是写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周嘉宁回忆,小时候每一次下过雨之后,父亲都会把她带到自家院子里,让她站在院子里闻空气中有没有泥土的味道。儿时在公园画画写生,细致观察每一片叶子形态、花瓣色泽,用眼睛看周围环境不一样的变化,这些独特的儿时经历都构成了周嘉宁写作的养分。
“这次来深圳发现,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孩子去观看自然,因为有山,有水,有海,又有各种不同的热带植物的种类。”
周嘉宁谈到,拥有如此好的自然条件的地方,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到大自然里观看,“从你们身边养的植物、动物,小区里看到的鸟。从这些具体的事物做起来,从观察小的事物发展到人。”
周嘉宁认为,如果说写作培养是一个很玄乎的事情,那么“观察”这件事情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一个可以练习的事情。
“先观察再记录,记录可能是后面才需要做和练习的事情,观察过周边的万物,即便以后不会成为一个写作者,即便很多人对文学没有那么大的兴趣,但我相信学会观察这件事情对于之后的人生一定会带来一些快乐和愉悦。”
别急着在少年时为写作做过多准备
周嘉宁谈到,最早接触和写作相关的事情,是20世纪90年代的两份面向小学生的阅读报刊《小主人报》《我们一百万》。
在意识到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后,她萌生给报纸写东西的念头。后来在一次次抄写散文和反复修改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和满足。
“作家对我来说是一个太过于抽象,太过于虚无缥缈的存在了。”周嘉宁坦言,她曾给自己职业的设想是当一名记者,“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为一份报纸工作,或者是可以有一天站在电视台,在一起事件的现场,当场给大家报道一部新闻,这是我的梦想。”
周嘉宁进而回忆起在《青年报》当学生记者的日子,每次联络一个采访之前都会写非常详细的提纲,“当时为打这些电话所做的无穷无尽的准备,就好像是我现在写一部小说一样。我现在小说里非常喜欢写对话,写对话给了我很大的乐趣。”周嘉宁笑道。
等到高中时期,周嘉宁从文学刊物《萌芽》中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获得的滋养更加充足,对写作的专注和用力程度更加浓烈。
“也就是从我18岁开始,从2000年开始,我知道写作是什么。这跟我若干年以后知道写小说、文学到底是什么,当中起码差了十年的时间。”
周嘉宁总结道,写作不是一个需要大家在少年时代做太多准备的事情。不只是写作,创作、艺术或者是其他很多事情都不用着急,“就像我在最开始时候说的那样,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可能还是观察自己和观察周围的世界,做一些快乐的准备,积聚一些能量,对世界的善意积聚一些了解,最初所积聚的善意和友情都会有很大的力量。”
周嘉宁,上海人,英语文学翻译。著有长篇小说《荒芜城》《密林中》,中短篇小说集《基本美》《浪的景观》等。
【2023花地文学榜】
2013年羊城晚报正式创设花地文学榜,一年一度对中国当代文坛创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也为广大读者提供最具含金量的年度专业书单。
花开十载,潮涌湾区。2023花地文学榜年度盛典暨十周年庆典12月3日在深圳举办,为“世界之窗”再开一扇“文学之窗”,共同眺望湾区最美文学风景。
发起主办:羊城晚报报业集团
联合主办: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
协办:中共深圳市宝安区委宣传部
支持:深圳市宝安区新桥街道办事处
承办:深圳市宝安区清平实验学校
本项目由深圳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专项基金资助
文 | 记者 郑明达
图 | 记者 王磊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易芝娜
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