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 忘记还是铭记?来看看这届年轻人的冷峻理性与真性情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3-11-15 12:06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3-11-15
不忘初心、铭记道义才不会让我们迷惘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说《百年孤独》中,马孔多的居民集体患上失忆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对于过去的一切,无论是忘记还是铭记,都应经过理智的衡量。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习作①

心头自有秤与尺

文/肖子墨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2)班

记忆是不确定的。本应镌刻于心的也可能会忘却,想忘记的却怎么也忘不掉。

然而这一切皆取决于个人。无论是遗忘还是铭记,我们心中都自有量度。

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切都会过去”的铭文。这可说是犹太民族历史的写照:尽管历经磨难,却始终坚信苦难必将终结,才终于有了以色列。不遗忘过去,又何以展望美好未来?

试问,倘若亚历山大能够真正忘却俄法战争的痛,民主之风是否会提早半个世纪吹到德意志帝国去?路德维希评价亚历山大“像一个女人”,正是因为这位沙皇“反复无常,对法国的仇恨以五年为周期循环”。他的遗忘与否,竟左右了欧洲的资产阶级革命。

而我们理当有所忘也有所不能忘,而不是像《百年孤独》中马孔多的居民那样毫无分别地遗忘一切,那只会让他们差点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我们可以将遗忘当作是一生中重要的一种选择,心中要有衡量的标尺,什么当忘,什么不当忘。

比如,有些事我们不应让它们成为“过去”:飞夺泸定桥的四营先锋、松潘草地里的钱班长、西兰公路边的无数有名或无名的从排长到小兵的牺牲者……

这些为中国革命流汗流血、慷慨捐躯的先烈正是吾辈不应忘记的对象。他们有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有人只留下一顶八角帽躺在冰冷的革命博物馆的展柜中,然而他们都有血有肉地存在过,即使我们不了解、不认识,至少也应对他们怀有至诚的敬意。

怎么能够忘掉呢?你想想,为什么撤侨时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激情澎湃地唱起国歌?为什么海外华人看到有中国象征的东西总会情不自禁地驻足细察?为什么有人愿意一掷千金拍下流失海外的文物再送回国?

这些举动背后都是因为中国人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一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民族魂,一头正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心底的苦难印记与民族骄傲。

契诃夫小说中还有一枚刻着铭文的戒指,内容是“一切都不会过去”。

在我看来,遗忘也只是为了更好地铭记,过去也好、不过去也罢,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心中要有判断善恶是非的标准,秤杆不能斜、量尺不能歪,固有的价值观不能错,所处的正确立场不能轻易动摇;同时,评判是非要始终保持清晰、理智,目光要敏锐。

如此,选择“过去”或“不过去”,便不至于本末颠倒、南辕北辙,方能令“一切都会过去”,也“一切都不会过去”。

【教师点评】

“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是讨论忘记还是铭记的前提。作为考场作文,除了精准审题、把握写作重心,还要懂得如何将材料自然糅合进分析阐述的说理过程中。

本文较为自然地实现了“从材料出发又回到材料”的写作基本原则,巧妙地将“铭文”内容“镌刻”进分论点,将试卷中文学类阅读中涉及的《百年孤独》部分内容变为阐述的材料佐证,又结合大量阅读积累的素材“夹叙夹议”,集中力量进行分析阐述,使文章内容更饱满,说理也更有画面感,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作者能够迅速调动大量素材并扣题进行精要表达,展示出比较好的阅读写作功底。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肖刚)

————☆●☆————

学生习作②

守义忘义,一念而已

文/戴元和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3)班

“忘记”与“铭记”,字面上似乎是反义词。然而,仔细想想,它们所包含的意义或许并不相反。“忘记”与“铭记”,在于每个人的理智权衡。

在名利与道义的分岔路口,忘却小利才能坚守本心。

晋文公忘记了对介子推的赏赐,介子推却认为忠君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他甚至以接受奖赏为耻辱,于是“与母偕隐”,辞官不言禄。介子推鄙弃功名利禄、忠君赴义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反观秦桧,在国家与私己的两条路上,他“铭记”了个人的得失和权力,“忘记”了身为权臣应有的国家大义,十二道加急令牌快马扬鞭送往抗金前线,声声马蹄如道道催命符,最终催生千古一恨——岳飞冤死。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介子推辩之而守义,秦桧抛之而忘义,流芳青史与遗臭万年,一念而已。

不忘初心、铭记道义才不会让我们迷惘。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的选择,字字千钧的背后,是他理智的“铭记”——他铭记国家大义,虎门销烟勇敢果决,此后一路遭贬也毫无怨言,他将个人得失抛诸脑后,尽心尽力地心向百姓,因此他得到人们的称颂。

然而,有人“铭记”,也有人“忘记”。“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国耻理当“铭记”,偏偏有人“忘记”,不甚悲夫!

当代世界风云激荡,在“忘记”与“铭记”的抉择中,吾辈青年应以理智为量,以时间为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忘记”与“铭记”里谱写中国新华章。

【教师点评】

与一般“掉书袋”堆素材、“晃脑袋”炫文采的学生作文不同,戴元和同学的这篇作文显出沉稳、冷峻的特点。

“沉稳”体现在缜密分析上,作者善用对比手法,真实具体地展现人物在“忘记”与“铭记”中衡量选择的过程,如介之推、秦桧、林则徐等的例子,凸显了人物丰富细腻的精神世界,分析评价铿锵有力;“冷峻”体现在不动声色的情感中,如“声声马蹄如道道催命符”等,表达含蓄却爱恨分明。

两个主体段分别以“一念而已”“不甚悲夫”收束作结,简洁却感情充沛。

看过了太多辞不达意甚至口是心非的应试作文,这样沉稳冷峻的真性情作文,确实能让人心潮激荡地再三品读。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郭子健)

————☆●☆————

学生习作③

借忘记笑对生活,以铭记警醒自我

文/何静 广州市第六中学高二(9)班

《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小镇的集体“失忆症”让人感到惊奇,也不禁思考,忘却对我们来说,究竟是好是坏呢?在我看来,生命之中,忘却一些事情能让我们积极调节情绪,更乐观地面对生活,同时也有一些事情是我们不能忘却也无法忘却的。

若将过往的一切比作海水,人们在使用之前,必先过滤杂质。忘却便是对我们脑海中的“杂质”进行过滤,能够清除烦恼,使我们拥有更积极的心态。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许多事情烦扰,比如被路过的车溅了一身水,出门掉了重要的资料,排队买东西被人插队,这些事情虽然琐碎,却会让我们烦躁,堆积太多这种情绪,只会让我们疲惫、沮丧;尤其是一些让人过度悲伤的苦难,或许更应像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的那句话所说:“一切都会过去。”那么,就让它过去吧。

我们在面对一些重大挫折,比如高考失利、家人离世、失业等,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我,选择性地忘却,即走出那种过激情绪的困扰,让自己以一种积极心态继续往前。

我们的记忆应该多留住一些美好的东西,铭记那些恩情、温暖与有深度的历史文化。

比如父母养育之恩不能忘,国家培育之恩不能忘;但还有一些能警醒我们、让我们不断壮大自我的历史事件,也当铭记,比如当年列强侵华、南京大屠杀等,记住这些历史教训,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向前。而这便需要我们学会“理智衡量”。

总而言之,过往一切皆如此,忘记与铭记皆需“慎”,忘记是为了能笑对生活,铭记是为了警醒自我。

【教师点评】

何静同学的习作很好地理解了材料的意旨,紧扣“忘记”“铭记”“理智衡量”三个关键词行文。文中巧妙运用“海水”的比喻,阐释“忘记能过滤杂质”之意,侧重从“为什么”的层面进行较为深刻的议论。

本文的用例精简得当,贴近生活,从个人日常琐事说到民族国家大事,扣题清晰,原因分析到位,具有家国视野。结尾处以一个“慎”字来回扣“理智衡量”,简洁有力。

(广州市第六中学语文教师 刘秋菊)

————☆●☆————

【非师点评】

作文的高下,时常在逻辑力量与例子搭配的细微处体现。此作文题以“忘记”与“铭记”这一悖反命题立论,颇具深意,可提供较大的发挥空间,对人生亦有所启迪。

应该说,中学生的这三篇作文在立论、推理、阐释上都有较好的表达。逻辑、条理、文采大致顺畅。但仔细品读,又有高下之分。

三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主题阐释的流畅度。能否把“忘记与铭记”的深刻内涵,用流畅的思路以及极具说服力的逻辑力量表达出来;二是对于例子的引用。某些例子是对套路范文的直接引用,并非水到渠成的自然流淌。

当然,在历史的选择上:革命的、历史的、理论的,林林总总,都应该有严格的筛选。好的例子不会让人觉得牵强附会,加之例子与例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时常是微妙的,会唤起读者不同的想法。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判定三篇文章的境界高下及细微差距。比较来看,何静的这篇作文相对圆熟。

(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广东财经大学教授 江冰)

编辑:易芝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