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大雅仁风——王健扇艺作品展师徒联展》在荣宝斋(深圳)空间正式开幕。展览展出百余件精美苏扇作品,出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扇技艺传承人王健及其学生之手。
苏扇,古称文人扇,怀袖雅物。在古代江南文化的熏陶下,折扇从一件扇风纳凉的工具,逐渐演变成彰显主人气质和风采的文人雅玩。在《怀袖雅物》中,苏扇被描述为“初始以扇面重金,以显豪华富贵;继而扇子重骨,以示一扇数绝,启开收藏,应手自若;进而重书与画,以表风雅潇洒”。
据悉,王健传承苏州制扇技艺四十多年。1981年12月,王健初入苏州扇厂,先后习得扇骨、扇面、扇刻三大技艺。2000年创建王健扇艺工作室——听扇居,开始对苏扇折扇的史料、出土文物、传世文物等进行研究,复活了失传的明清苏扇扇骨和扇艺。至今一直致力于传统苏扇的研究、恢复、整理与推广。
苏州折扇作为古老的文人雅物,在本次展览中展示了其独特的魅力。折扇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折叠便于携带。扇骨的材质和外观造型非常重要,王健的制扇工艺精湛,使扇骨既坚硬又柔韧,并刻有精美的雕刻艺术。扇面则经过精心设计和装饰,配以书画,展现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展览中展出多件王健代表作品,体现其在复原扇骨和扇面工艺上的独特技巧。“扇面的‘金’与扇子的‘骨’,都是制作苏扇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王健在开幕当天向扇友们进行导览,不少“95后”观众在现场借此了解作品背后的制作故事和技艺精髓,对非遗苏扇制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全新的体验。
如本次展出的“乌骨泥金扇”是明扇最杰出的代表,于明代早中期曾风靡一时,从王公贵族到文人雅士,无不趋之若鹜。阮葵生《茶余客话》说:“明人皆尚金扇,即上方赐予,亦皆金面。” 然而,由于泥金工艺极为繁难,晚明以后,泥金扇便日渐式微乃至失传。
四十多年来,王健不断探索本行业相关领域,归纳总结苏扇制作过程中的百余道工序,始终秉承苏扇以人为本,以轻为贵,以实用为根本的制扇理念,贯通了百余道制扇工序而“独立成章”,重现了失传数百年的合欢扇,腰扇,明式火漆扇骨、系列明金扇等制扇技艺,成功复原了以温润的“水磨玉竹”扇,并将失传的扇面工艺“老矾扇面”和“泥金扇面”在当代重现。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0日,随后将巡展至荣宝斋广州分店。
文 | 记者 朱绍杰
图 | 主办方提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晓楠
校对 | 彭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