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评委贺仲明谈《宝水》:中国乡土文学的当代书写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3-11-09 23:0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2023-11-09
“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城和乡关联起来,不再是写封闭的乡土。”

11月5日,“开卷广州”系列阅读活动第170期在广州图书馆隆重开讲。茅奖评委、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仲明教授与读者朋友畅谈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新乡土小说《宝水》。

贺仲明教授从传统乡土书写讲到新乡土文学,从文学文本讲到农村问题,从乡村振兴讲到精神还乡,话题开阔,启迪思维。

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图书馆共同承办,书香羊城阅读推广大使聂莉博士主持。本次讲座也是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的文化活动之一。
 
《宝水》是一部新乡土小说

2023年8月11日,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著名作家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五部作品获奖。而《宝水》也是近两届茅奖获奖作品中唯一一部乡土文学作品。贺仲明教授作为两届茅奖评委之一,全程参与了获奖作品的评审。

贺仲明教授首先回顾了中国现当代乡土文学的发展历史。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农业文明历史,现当代文学从“五四”走来,乡土文学成就极为耀眼,鲁迅、沈从文等著名作家写过众多乡土文学作品,20世纪50年代到八九十年代,诞生了《山乡巨变》《创业史》《平凡的世界》等一批经典代表著作,乡土文学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

此后,乡土文学式微,影响力渐弱,在贺仲明教授看来,一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的乡土社会发生很大变化,当前的乡土社会与二三十年前相比完全不一样;二是作家与乡土的距离越来越遥远,不再把乡土视为心灵的归宿与文化的象征,当代作家纯粹写乡村已不大可能,对于如何写乡土也感觉困惑。

《宝水》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一部新乡土小说,“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将城和乡关联起来,不再是写封闭的乡土,而是通过城市人回乡的视角写乡土,对生活、对人生、对乡村社会有更深的认识与感悟,体现了当前新乡土社会的面貌特征与自然风情。作品将乡村的慢节奏生活,大自然对人的心灵的滋养,写得抒情,富有诗意,语言与情感都融入了文化的思考与大自然的精神。小说展现了一个比较真实的、社会化的,跟当前时代密切关联的社会,也是对中国乡土文学传统的一个很好的继承。”

《宝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艺术方面,贺仲明教授认为《宝水》有三点比较突出:

一是抒情。小说富有抒情色彩,文笔细腻,心理描写与风景描写委婉动人。

二是细节。小说对生活细节进行了充分的描写,细微地描写了一些人物关系,包括心理与情感的细节,值得我们去揣摩、体会。

三是浓郁的地方色彩。小说对中原大地的植被、风景、天气及语言、环境等的书写有写实的味道,具有非虚构的感觉,这是小说的一个魅力。

《宝水》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是小说区别于以往的乡土文学的重要特点。贺仲明教授透露,在评审过程中,评委达成共识,“乡土文学是当前也是整个文学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宝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将时代与个人结合起来,是一部优秀的乡土小说。”

贺仲明教授还从《宝水》谈到当前的乡村社会,认为无论是作为普通人还是作家,都应该关注乡村,“城乡之间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乡村伦理社会,必定是一个骚动不安甚至可能充满危机的社会,对城市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贺仲明教授还与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教授围绕当下城乡联结、城市化进程、乡村振兴等内容展开对话,并与读者就乡村记忆与体验、都市与乡愁等话题进行交流互动。

江冰教授认为,乡土文学题材式微的当下,贺仲明教授的见解透彻,难能可贵。无论城乡联结、乡村结构如何变化,乡村依旧是中国人生存的重要平台,依旧是中华文化传统之源,中国作家的机会恰恰遭遇到一个时代转折点,面对、探究、表达就是作家的使命。

文|记者 孙磊 通讯员 涂燕娜
图|主办方供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艺
校对 | 马曼婷

编辑:文艺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