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晚,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博雅讲座来到了广州美术学院。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朱良志围绕“中国艺术的永恒感”主题,向现场师生观众分享他的美学观点。
据介绍,朱良志长期从事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观念研究,近年来又多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方面投入心力,出版有《南画十六观》《一花一世界》《真水无香》《中国美学十五讲》《石涛研究》《八大山人研究》等。
其中《南画十六观》获首届“中国好书”艺术类好书、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著作特等奖、第五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石涛研究》获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类一等奖,《中国美学十五讲》获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等。
因在哲学美学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朱良志获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首届张世英美学哲学奖励基金学术成就奖等。
朱良志认为,“永恒感”是中国艺术的崇高理想。中国艺术重视生命境界的创造,追求形式之外的意趣,要在变化表相中表现不变的精神,时间性超越便是艺术家最为重视的途径之一。
其新著《四时之外》便从时间和历史入手,讨论中国艺术的发展和核心观念的形成,发掘中国艺术在时间超越中所体现的独特的历史感、人生感和宇宙感。
在讲座现场,朱良志分享中西艺术内在差异的本质,并引经据典,结合中国传统美术作品和古典诗词进一步解释,“中国艺术跟西方艺术最大的差别就是追求天趣,追求内在的活泼,人融入世界当中”。
“不把世界当成消费的对象,就拥有了永恒”“中国美学的核心就是从世界对岸走到世界中”“开辟人生最美好的乐章,就是要直面当下。为什么唐诗那么好读?就是因为唐诗直面当下,才有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深入人心的诗句。”现场座无虚席,朱良志在引人入胜的美学讲堂中金句不断。
在问答环节,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观众问及“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如何创造永恒感”。朱良志认为,永恒感是一种感觉,就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它不是在瞬间中对绝对真理的发现,而是真实地面对生活。
“所谓永恒感就是在实践的背后发掘自己真实的生命能量,过不一样的人生。从自己的真实生命体会出发,就是创造永恒。”朱良志说。
文、图 | 记者 陈晓楠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善茵
校对 | 赵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