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杨玉榕:张灯结彩一甲子,功夫教人结挚爱|走进名家工作室⑦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 发表时间:2023-09-28 13:4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  2023-09-28
中秋将至,花灯传情

【走进工作室】

中秋将至,佛山南海区罗村附近的工业园里,一家彩灯工厂正在赶制来自香港的大批量订单,为今年的中秋灯会做最后的冲刺。

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山彩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玉榕创立的工厂。

走进工厂,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的彩灯琳琅满目,众多传统样式的彩灯悬挂在上,也不乏刚刚完工和初见雏形的新型彩灯。今年是兔年,工厂内大大小小的兔子彩灯错落有致,甚是可爱。工人们忙着选材、制作,杨玉榕在一旁指导。

彩灯在中国民间流传久远。佛山彩灯自古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最有特色的秋色艺术灯更是佛山独有,鱼鳞花生、墨鱼骨等农副产品成为制作原料,蕴含丰收之意。

如今,78岁高龄的杨玉榕依旧坚持彩灯制作。她对记者说:“我特别喜欢做灯,退休18年,退而不休,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满满的幸福感。”

从原民间艺术研究社的“小学徒”,成长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谈及自己60多年的艺术生涯,她的眼里依然闪烁着光芒。

源于民俗,服务民众

“那时候,头牌灯、多辆大型彩车、金龙灯、银凤灯等争相巡游,一连几天,每晚都有很多人观看。我也每天都看,想听听现场观众对彩灯制作的评价和意见。当时真是人山人海,歌声、掌声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构成一片和谐欢乐的海洋。”

杨玉榕回忆起自己制作彩灯参加秋色赛会的经历,印象最深的要数1999年年末,千禧年即将到来之际,佛山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佛山秋色迎千禧”活动。其中彩灯在秋色活动中占重要地位。

佛山彩灯俗称灯色,是中国传统彩灯艺术的主要流派之一,具有南方彩灯精巧秀丽的特色。与传统宫灯不同,佛山彩灯是民间彩灯的代表,因民俗的传承而兴盛,又回归于民间,服务于民众。

宋代以来,随着元宵灯会、中秋赏灯等风俗在佛山兴起,佛山彩灯应运而生。明清时期,佛山又兴起民间艺术赛会,其中以巡行方式展示彩灯的“提灯会”尤为盛行,彩扎灯色生产也逐渐成行成市,并成为佛山城乡内销和出口贸易的重要工艺品种。到了清代,各门类的扎制工艺细分成各自的行业,“扎作行”十分兴盛。

1956年,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集传统岭南民间艺术传承保护、研究、创作、生产经营、教育培训等职能于一体,佛山彩灯工艺得以传承和发展。

在杨玉榕看来,直到今天,彩灯的设计与制作仍然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因为彩灯与节庆和活动密切相关,能营造一种热闹的气氛,展现社会和谐的美好寓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彩灯也会随着市场需求而不断壮大。”

瓜子鱼鳞,皆可成灯

杨玉榕的父亲曾在大学教美术,受父亲影响,她从小在艺术的熏陶下长大,对工艺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1962年,17岁的杨玉榕走进了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这是她工艺美术事业生涯开始的地方。

学徒期间,杨玉榕辗转于灯色、剪纸、秋色等车间参与生产,学过多种工艺门类。单位开设的美术、书法和素描课也让她打下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佛山彩灯造型生动,配以五颜六色的绸布,用衬色剪纸装饰,并题上相映成趣的诗词字画,涵盖艺术种类繁多。

正因如此,杨玉榕爱上了这项具有多重挑战的艺术形式,坚定地留在灯色车间,跟着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球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邓辉等老师傅学习技艺。

在佛山彩灯众多品类中,有一种是全国独有——秋色特艺灯。每年秋收后,佛山民间艺人自发将芝麻、瓜仁、豆类、通草、灯芯草等原料,剪刻、粘贴成各类纹样图案,组成玲珑剔透的鱼鳞灯、通草灯、豆类灯等。

年轻的杨玉榕跟着师傅学习特艺灯的制作,随着技艺的增长与观念的变化,她不断思考如何让传统的特艺灯更为新颖,更具观赏性。

2004年,退休后的杨玉榕将瓜子和灯芯草结合起来,用柔软的纯色灯芯草粘成线条图案,用瓜子砌成花朵图案作为点缀,制成一款“灯芯瓜子灯”。2005年申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杨玉荣榕正是用“瓜子”和“灯芯草”体现出广东工艺人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的匠心精神,最终申报成功。

2009年,杨玉榕创作了一款“五彩鱼鳞灯”。与师傅用黑色卡纸制作的鱼鳞灯不同,她利用各色艳丽的卡纸刻出图案,再贴上鱼鳞,不仅在夜晚亮灯后通透明亮,在日光下也带有色彩斑斓的艺术效果。

她还对墨鱼骨雕刻工艺进行创新,将原来用于制作小摆件的墨鱼骨,雕刻成中空而立体的墨鱼骨灯,颜色洁净、玲珑剔透、高贵典雅。

“这些东西都是废物利用,但做出来以后的确是与众不同。”谈及这些代表作,杨玉榕颇为自豪。

退而不休,持续创新

如今,这间彩灯厂由杨玉榕的儿子黄宏宇负责,杨玉榕则是厂里的技术总监,协助创作新作品。前不久她在佛山梁园北侧的适安里古民居群设立了一间新的工作室。

这一带聚集了功夫推拿、陶塑、香云纱、剪纸等众多非遗项目体验馆,杨玉榕将带着她的技艺在这里继续开展佛山彩灯的传承与创新工作。

罗村的工厂则正为中秋节前来自香港的订单忙碌着。近年来,工厂每年都会在香港、澳门等地区制作大型彩灯展出和销售,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还会为香港特区政府制作节庆用的灯色,在维多利亚公园等地展出。

说到彩灯与香港的关联,要追溯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受香港方面的委托,为回归庆典活动制作花船,以供回归前夕在维多利亚港巡游。杨玉榕则是此次任务的艺术总监。

“几乎每一组彩灯都长14到15米,高8米以上,我负责制作的‘飞龙腾达’更是长达48米,高18米。所有作品都要精心计算,体积、重量、灯光装饰等,都不能掉以轻心。”杨玉榕回忆道,回归前夜13艘彩船慢慢驶向香江,绚丽的烟花轮番绽放在天空,维港的夜空流光溢彩。

退休以后的18年来,杨玉榕一如当年,依旧埋头研究提高佛山彩灯技艺,或是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作,赋予新的生命力。

她重点对秋色特艺灯进行挖掘和创新。“灯芯瓜子灯”“五彩鱼鳞灯”“墨鱼骨灯”等,都是她在退休以后研制出来的经典作品,曾荣获国家、省市工艺展的金银奖和特等奖。

后来,儿子黄宏宇加入工厂,开始负责一些大工程和项目,尤其是一些来自香港澳门的订单,都由他负责结构和安装,分析、烧制等。

在粤港澳地区的一些大型灯展和民俗文化活动中,佛山彩灯屡次大放异彩,让世人瞩目。

大湾区同根同源,港澳与广佛的联系从未中断,佛山灯色文化的璀璨魅力,就这样随着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从大湾区辐射到全球各地。这其中也有杨玉榕及其子女、徒弟们的一份辛劳和欣慰。

【 艺 谈 】

一切美不胜收的事物,都会让我想起彩灯

羊城晚报:在您的工艺美术事业生涯中,哪件作品让您印象特别深刻?

杨玉榕:在我的代表作品主要是秋色特艺灯,包括“灯芯瓜子灯”“五彩鱼鳞灯”“墨鱼骨灯”“四方通草灯”等,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墨鱼骨灯”。

为了制作一盏“墨鱼骨灯”,我搜罗了80多条大墨鱼的骨头,每块骨头都要浸泡在水里,每天换2次水。这样经过15天,晒干晒透之后,铲掉外层的硬壳,逐个雕刻成150多块墨鱼骨雕小件,然后一块一块拼合成了半米多高的彩灯。墨鱼骨灯非常容易碎,雕刻过程中一定要万分小心。

羊城晚报:佛山彩灯的独特之处在于日常生活物品或废品都可以成为制作原料,这种创作思路是如何产生的?

杨玉榕:佛山彩灯源于秋色盛会。每年秋收以后,很多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用秋收的农产品或果实、种子做成工艺品,为了庆贺风调雨顺。他们相约举行秋色巡游,展示各自运用匠心巧手制作的工艺品,秋色灯便源于此。

后来,艺人们为了多出奇招,各出其谋,不断丰富和创新灯色样式,于是就出现了后来种类繁多、用料丰富的秋色特艺灯。

推陈出新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动脑子,也会经历很多次失败。所谓“功夫教人”,我们都是一边做一边思考如何进行下一步,如何去粘砌。失败了不怕,再做一次就有经验了,自然技术也会有所提高。

羊城晚报:如今您还坚持创制新的作品,大概都有些什么思路?

杨玉榕:我现在的创作不会考虑长远的计划,也没有什么目的。有了想法就马上去做,没有思路也不会强迫自己。所以我是一边制作一边修改,以一种比较随性的状态,制作一些新产品。

羊城晚报:您退休以后的创作心境有什么变化?

杨玉榕:在心理上十分轻松,所以创作会更加专注,尤其在研究创新秋色特艺灯方面。有了悠闲的时光后,除了坚持喜欢的彩灯创作,我还喜欢旅游,每年都出去一两次,跟着摄影团一起,去到天南地北,背着“长枪短炮”到处行走。

我记得在贵州兴义的万峰林,那里的油菜花特别美,特别适合摄影。当时看着灿烂的油菜花,我不由得想起我的彩灯,似乎只有彩灯的灿烂美丽才能媲美这油菜花海。

旅游让我开阔了眼界,让我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更让我体会到,我的精神与彩灯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各种环境中,各种镜头里,一切美不胜收的事物,都会让我想起我所热爱与坚守一生的彩灯。

文|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图、视频|彭灏明 陈贤宇 戚容源 彭泽祥 唐德荣 林丹丹 
张嘉浩(实习) 吴沐萱 (实习) 

出品人:杜传贵 林海利
策划:孙爱群 陈桥生
监制:邓琼 蒋铮 吴小攀
统筹:朱绍杰 何奔
执行:周欣怡 彭灏明 文艺 黄宙辉 孙磊
海报设计:胡斌斌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孙旭歌
校对 | 黎松青

编辑:孙旭歌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