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海之间》出版:讲述中国两千年来被尘封的海洋史记忆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3-09-15 12:19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2023-09-15
杨斌将叙述重心放在印度洋上可谓是别出心裁

9月初,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出版上架。该书作者为著名史学研究者杨斌。

本书以宏阔的海洋史视角,深入考察古代中国与印度洋世界交往的重要细节。在一艘艘浮出水面的沉船、一件件跨越海洋的物品中,在一幕幕海上往事、一段段海上流言里,探索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讲述古代中国失去印度洋的因缘与真相。

Wecha    tIMG33.jpeg

古代中国是海洋大国

《人海之间》将历史研究的视角放在了中国与印度洋之上。在当代学者的研究视野中,古代中国往往被视为陆地国家,杨斌则认为古代中国同样也应该被视为是海洋国家,而且是海洋大国。

历史文献资料显示,古代中国在与世界的交往过程中,海洋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角色,1600多年前,法显浮舟从印度洋取经归国;1300多年前,义净成为第一位经海路完成中国-印度航程有名有姓的中国人;八九百年前,中国制造的海舶在广袤的印度洋上驰骋,中国的技术在东南亚和印度洋扎根。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曾经踊跃参与亚洲海洋的开拓与交流,海洋中国曾经一度是穿越南海和印度洋的中坚力量。

“保守地说,中国的海舶,大致在南宋时期就开始在海上独领风骚,南海I号和泉州一号便是明证。”杨斌表示,与此相应,中国的商人乘坐中国的海船,携带中国的商品,不但主动前去东南亚,也直接或者间接地乘船穿越了印度洋,抵达印度和阿拉伯世界。有宋一代,我们可以推知,大约有数千乃至数万中国人到达了印度洋。

quanzhou.png


与此同时,“海底磁山”、“美人鱼”以及“人参果”的故事也辗转从西向东流传到中国,演化为中国的文化传统。这一切,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先声。

然而,郑和之后,中国海舶再也不出马六甲海峡,中国和印度洋渐行渐远,为什么古代中国最终失去了印度洋?在这本书中或许能寻找到答案。

叙述重心放在印度洋上

本书的编辑介绍道,在研究“海洋中国”的相关著作中,热门研究课题一般是东海、南海,杨斌将叙述重心放在印度洋上可谓是别出心裁。

印度洋是古代中国所能达到的最远航程、“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目的地;也是当代中国能源及航道安全的重大关切、“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关键节点。我们不能漠视印度洋,更不能“遗弃”印度洋。

《人海之间》以“船”“物”“事”“人”为主题,将全书分成四个章节,其中还涉及到不少颇有趣味性的历史点,千金难买的龙涎香是怎么从印度洋漂洋而来,海岛奇珍椰子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唐宋时期的人们如何穿越印度洋……

美人鱼.png
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认为,凭借二十多年在海洋史、全球史研究中积累的坚实底蕴,杨斌教授用简洁、轻松的文字,把中国和亚洲海洋史上最有意思而且也最重要的一些话题,写成了本书所收的多篇文章。

【作者简介】

杨 斌:

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博士,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奖获得者,师从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宁。

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西泠印社社员,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及海洋史。

所著《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获第17届文津图书奖推荐。

文 | 记者 孙磊
图 | 受访者提供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刘星彤
校对 | 桂晴

编辑:孙磊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