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程华:又见炊烟升起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8-31 22:09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3-08-31
因为有爱,厨房里,总有人在用心烹制美食

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长期生活在水泥森林中,大脑无时无刻不被工业化、信息化和商业化的浪潮冲刷着,偶尔过路飘来一阵饭菜的香味,大脑立刻分泌多巴胺,并告诉你真香啊。

一直觉得,厨房里飘出的香味,或奢或简,都是家的味道。这种味道,会在灵魂深处萦绕一生。

在城市化率过半的今天,吃上一顿可口的家常饭,聊聊交心的家常话,依旧是很多都市人身心最好的慰藉。而家宴,更是一种最高礼遇,可望不可即。

记得上小学时,母亲在城郊的学校做校长,上班较远,似乎总是披星戴月。我们几个孩子吃饭,基本靠在医院工作的父亲照顾。

清楚记得那些个早晨,上学路过副食品公司,看见拿着粮票、肉票和豆腐票排队购物的父亲身影。

清楚记得那时我们的家小小的,简朴又不失温馨,房子是父亲所在单位分,厨房是在过道搭建。

也清楚记得放学回家看到炊烟里的父亲,刚下班就在封闭的厨房里挥汗如雨,烟熏火燎中手忙脚乱地切菜炒菜,煤炉、煤油炉在滋滋燃烧。

“吃饭吃饭”,等父亲一喊,饥肠辘辘的我们兄弟姐妹瞬间到位,开始光盘行动。

那时的食物不像今天这样丰富,身为医生的父亲总是变着法子,在有限的条件下满足我们长身体的需要。

早上鸡蛋,或葱花冲蛋花,或糖水荷包蛋,或香喷喷的茶叶蛋。为防止我们挑食,父亲会为我们个人分好菜到碗里,尽管我们那时对父亲此举有很大意见。

随着国家房改政策的深化,单位分的房子越来越大,从单间到单元房到小别墅,我们家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可我们兄弟姐妹也一个个远走高飞。而定格在我记忆深处的,依旧是狭小厨房里冉冉炊烟中的父亲。

炊烟里的父亲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温饱之上的喜悦,是中国式父爱的表达,一种顶天立地的责任担当,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浇灌。父亲所做的美食,营养了我们的身体,也滋养了我们一生。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味道,它会永远陪伴着我——永远。上学、工作,离家后,内心特别渴望这种氤氲在心头的温暖,依稀的炊烟就像一根细细的线,这份千里之外的召唤时时牵引着,也是我心底最柔软的羁绊,或许还是我最早感受到的乡愁。

她帮助我走出涉世之初的忐忑、初为人母的慌张,也让从容面对生活中的风起云涌。

父母退休后来深圳帮我照看孩子,他们一直琴瑟和鸣,每天母亲负责买菜、洗菜、切菜,父亲负责掌勺。

或许是出身中医世家,无论对食物还是自己,父亲一直秉承均衡、适度原则,我们家很少纯粹的大鱼大肉,但父亲每一顿都很有仪式感,每一个菜都做得很精致,一桌饭菜都是色香味俱全。

从食材的来源和品类,葱姜蒜的刀工和配料,到干炒闷烧还是粉蒸清蒸,入锅时间和火候,这些他都非常讲究。有时为了给我们做一道时令美食,他会跑几家超市和菜场选食材。

父母在身边的日子,我们都能品尝到不同的家乡味道,他的红烧猪蹄肥而不腻,入眼入口;粉蒸菜洋溢着家乡的乡土味,口感软糯;清蒸鲫鱼,配上山里的干香菇和新鲜的葱姜、米酒,又香又嫩。

或许是入乡随俗,来深圳后父亲也根据自己品尝的不同菜系,尝试给我们做广东靓汤、海鲜和川菜的水煮肉片、鱼片等,时常让我们惊喜不断,别有一番滋味。

养儿方知父母恩。生活当然是从人间烟火中来,周末我会买个菜为父母做顿饭,希望缓解他们一周的劳累。

可这一天饭点的父亲就坐立不安,不知是感觉下岗啦,还是忧虑我的笨拙,担心我把食材弄坏。他会不停进来提醒我怎么切菜,菜几时下锅,要不要盖锅盖,几时加水和调料。可我时常不得要领,仅仅简单把快手菜做熟。

当然我也有一道拿手菜——小白菜炒鸡蛋,那是我上学时常去小炒一条街吃,荷尔蒙爆棚的青春年少每到饭点都是饥肠雷鸣,和师傅炒菜的火焰一样熊熊燃烧。

只看到师傅先用油煎炒两个鸡蛋出锅,然后大火翻炒小白菜,再把鸡蛋倒入,随后撒上一把干辣椒末,加上酱油一起掂锅后快速出盘。

又香又辣又爽口,我一直念念不忘这道菜,时不时会做起犒劳自己,渐渐成了我的拿手菜。尽管我的这道菜少了灵魂——一把干辣椒末,但出锅也精气神十足,父母时常夸我这道菜做得好。

可能那时我做的菜没有其他可圈可点的,后来父母还是没让我继续周末做菜。在深圳和父母一起生活了十多年,实际上一直被他们照顾着。直到近年他们告老还乡,我才开始真正走进生活,体会生活,理解生活。

主观上,我不是吃货,对食物也保持着敬畏,所以少有研究美食。可现在不同,我能容忍自己的做菜水准,但孩子毕竟在长身体,为让她周末回家能改善伙食,我不得不开始研究厨艺。

为烧好菜,在超市、菜场买菜时,我会跟着那些看起来很有经验的阿姨挑选菜,会向卖家或一同买菜的人交流这个菜怎样做更好吃。

把握不好的新菜,我也会向星级大厨请教,可大厨一听我的基本认知,便说,你这要重头来,没有一些基本概念。

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讨论该去上点什么课。原以为他会说,什么EMBA,什么琴棋书画。可谁知他毫不思索地说,你该学学厨艺,那会让你人生后半场受益无穷。

是的,人生并不是只有玫瑰色,身为人母需要不断呼唤自己拓展能力边界。我开始关注一些做菜的视频,购买一些书籍,各种拜师学艺。

偶尔听孩子说哪个同学妈妈的点心做得好,谁谁妈妈的菜做得好,我尽量克服内心的自卑和尴尬,主动去找她们讨教怎么做出孩子爱吃的饭菜。

从灶具的选择,时令食材的挑选和采购,了解掌握食材的特性,到如何漂亮的烹煮出来,以及荤素营养的搭配等;再从五星大厨那里学习,如何保持食物的味道,如何清洗海鲜,如何摆盘等等。用著名美食家科农斯基的话就是,做出原滋原味。

渐渐我发现,厨艺是一门博大精深、无比诱人的学问,也是充满乐趣。

比如,巴黎美食——它的滋味、器物、制作过程、仪式、严格的律条、花样百出的创意和可爱的人。

印度咖喱、巴西烤肉、日本寿司、泰国冬阴功汤、韩国泡菜、意大利披萨,各美其美。

粤菜中的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美美与共。美妙的味道,更是给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情怀。

功夫不负。偶尔我也会把自己做的菜拍给美食家和大厨点评,他们说很用心,体现出一种爱的传承。一年中,孩子夸我厨艺大涨。其实,我只是开始突破自己。

学习粤菜、川湘菜、北方菜,偶尔做个网红菜。记得第一次做椰子鸡的情景,去菜场买了个椰子回来,可不会打开,后来求助能干的闺蜜,告诉我用剪刀撬开孔,再用锤子打桩,可还是陷入椰汁出来了,椰丝打捞不出的尴尬。

也会做个煲仔饭,可担心把握不好火候,我会把饭做好装进煲仔,再铺上一层腊味一起闷烧,起锅时撒上一把葱花,拌上酱油、香油等等,端出来也感觉色香味俱全。

孩子夸奖我做得不错,可明眼大厨直击问题:为什么饭不是一粒一粒的呢?我还体会了锦上添花的蒜蓉粉丝蒸元贝、理气健脾的陈皮蒸鲍鱼、小炒牛肉的鲜嫩丝滑、萝卜羊腩煲的劲道。 

庆幸自己拥有这份烟火的写意。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家常菜、家常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有距离感,都市一族时常用快餐、外卖填补着胃,用职业化的笑容装点着人生。

也有的迷恋风的柔情,向往开阔的舞台,不知不觉间让那一缕袅袅炊烟消散于人生海海,又在过年时加入天南海北的回家大军去寻找生命的五线谱。

“煲汤比写诗重要”,正如冯唐《致女儿书》所言。我要求孩子暑期学会独立生活,学习做菜洗衣搞卫生。

她嫌弃家里的铁锅太大太重,自己买了一口精致的不粘锅。锅到后第二天,她煮了莲子绿豆粥,说佷稠很黏,表示很满意。接着煎了荷包蛋,尽管有点过火,但第一次做出能吃也很不错,看着她发来视频,我很欣慰。

她还告诉我,油溅到手上了,不过不影响,第二天要学做菜呢!我的脑海里想象着厨房里那个手忙脚乱的孩子,宛如当年的我。因为有爱,厨房里,总有人在用心烹制美食。

而这烟火气里,也藏着人世间最淳朴、最感人的温情。记得有一阵孩子在同学家搭伙,她每天总是绘声绘色给我描述同学妈妈又做了什么美味,总是很纳闷那位妈妈自己都不吃。

其实作为母亲,我何尝不是同感,对于自己做的饭菜,只要看着孩子吃得香甜,自己吃什么吃多少似乎无所谓。

后来孩子发现了这个秘密,每次给她做什么,她总说自己吃不了,悄悄留一份给我。因为她知道,妈妈最反对浪费。

炊烟,就是这样连接着我们生命的血脉,让我们的生活生生不息!

此刻,不知谁家飘来辣椒炒肉的香味,一股辛辣甘甜顿时泛上我的味蕾。

我也真心希望自家的厨房能带给别人愉快的联想,这或许就是我所能给生活一份真实之上的诗意,也是人间烟火的写意和独属于炊烟里中国人的一份浪漫。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孙旭歌
校对 | 黎松青

编辑:孙旭歌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