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现代疫苗之父”,《疫苗的故事》“揭秘”全球背景下的疫苗研发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晶 发表时间:2023-08-29 20:5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何晶  2023-08-29
以“现代疫苗之父的人生为主要切入点,带领读者走进疫苗的世界

近日,以“疫苗恐惧与科学迷思”为主题的《疫苗的故事》读书分享会在上海举办。该书责任编辑钟瑾、前默沙东实验室研究员梁贵柏、阅读推广人蒋璐在现场与读者朋友就疫苗的各种话题进行交流。

以“现代疫苗之父”的人生为切入点

近三年,因为新冠疫情,疫苗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而《疫苗的故事》一书,以“现代疫苗之父”莫里斯·希勒曼的人生为主要切入点,带领读者“身临其境”走进疫苗的世界。

莫里斯·希勒曼是现代医学史上一位英雄般的传奇人物。全球14种几乎每个孩子都要接种的疫苗中,有9种是他的发明。这些疫苗使得以前极其常见和致命的疾病,包括腮腺炎、风疹、麻疹、水痘等,逐渐在世界上消失,他也因此被尊称为“现代疫苗之父”。此外,他还是第一个预测出流感大流行的时间的人,并在疫情传入美国前成功研发出了疫苗。

《疫苗的故事》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奥菲特是专门研究传染病的儿科医生,也是疫苗、免疫学和病毒学专家,还和希勒曼共同发明了轮状病毒疫苗。

奥菲特在希勒曼生前的最后几个月里,深入了解他的生活和职业生涯,生动地讲述了希勒曼研发各种疫苗的细节,也以此为基础介绍了全球背景下的疫苗开发,勾勒出了200多年来的公共卫生史。在展示流行病学的得失的同时,也以有力的证据提醒人们重视疫苗的价值以及科学所拥有的拯救生命、保护人类福祉的力量。

 

“疫苗不是免费的午餐”

梁贵柏曾与希勒曼是同事,“他是我上级的上级的上级,但我们不在一个实验室工作”。

梁贵柏说:“希勒曼确实是一个神人,在这本书里也写了很多。虽然里头牵涉到很多非常尖端的生物工程技术,但作者写得非常有趣。包括他对希勒曼品性的描写,也非常生动,比如说这个老头经常爆粗口,下属都很害怕他。但他这一辈子想的就是做疫苗,是非常执着,非常富有钻研精神的人。他觉得如果这个病还没有疫苗,那就应该是他的工作。这种执着地将一件事做到极致,我觉得这是他成功的必然性。”

《疫苗的故事》书中有一句话让蒋璐印象深刻,“疫苗不是免费的午餐,是有代价的,有要求的,那就是人类必须继续地使用下去”。

对此,梁贵柏解释说:“从疫苗的角度来讲,跟治水害有类似的地方。如果一条河老发大水,我们要筑坝,但是坝筑好了以后,必须要维护。坝筑得越高,维护的成本越大,一旦决堤,它的危害也越大。病毒始终在我们身边,如果不筑这个坝,每年会有很多人得病去世,但是一旦打了疫苗,相当于筑上坝了,群体免疫的概念就来了。坝筑得没有漏洞,就能实现群体免疫。但如果不继续打疫苗,它就会出现漏洞;有了漏洞,坝就可能决堤;决堤的话,危害马上就会显示出来。”

梁贵柏还说,病毒的变异肯定比疫苗研发快,这是必须面对的客观事实。“传统的疫苗研发方式大概要5到10年时间,现在用了mRNA新的生物工程技术,如果在应急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把疫苗研发时间缩短到两年左右,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尽管如此,病毒的变异速度还是比疫苗研发要快”。

不过,尽管病毒从原始毒株开始一直在变异,但疫苗对变异毒株仍然会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专业术语叫作交叉活性,仍然对人的身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梁贵柏说,打了新冠疫苗也许不能阻止你变阳,但变“阳”之后你会是轻症而不是重症,这就是疫苗的作用。

蒋璐还提到了大家都很关注的流感疫苗,“感觉每年大家都需要,但又经常面临没有疫苗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梁贵柏解释说,流感疫苗的特殊性在于每年流行的流感病毒不一样,因此要在世界卫生组织观察了几个重要节点之后,再决定下一个流感季生产怎样的疫苗,而这个时间非常短。“从产能上来说,中国的人口基数大,按照百分比来算,短时间内的产能跟不上需求是可以理解的。”梁贵柏说。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晶
图/主办方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艺
校对 | 彭继业

编辑: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