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 | 近代藏书家伦明:百万良册何笑“破伦”,藏续为公书之伯乐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发表时间:2023-08-13 13:5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  2023-08-13
“北平藏书家无出其右者”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实习生 蔡思行
图/受访者提供

7月25日-8月19日,“枕经籍书 心瞻四库——伦明及其文化成就展”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文明路总馆展出,系统介绍近代中国著名版本目录学家、藏书家伦明先生的文化成就。

伦明先生以续修《四库全书》为一生之志,矢志传承华夏文化的精神令学界景仰;其《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综述近代藏书家之渊源、递嬗及流变,是藏书人必读之作。

伦明“耗尽千金,藏书百万”的续书楼在藏书界、图书馆界享有盛名;其崇尚“藏以致用”“藏书为公”,不仅开放私藏,为众多学者治学研究提供便利,在晚年病革时,还嘱托将续书楼藏书捐赠给北平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延续典籍的生命,令后人受益无穷。文史学家苏精赞扬伦明是“书之伯乐”。

文史学者、伦明之孙伦志清年逾七十,二十余年来,专注于调研东莞会馆和伦明资料。

8月11日,伦志清先生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谈及其祖父与书为伍的一生,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痴好读书,有“双举人”之誉

伦明,字哲如,1875年出生于东莞望牛墩书香门第,在四兄弟中排行第二,其五世族叔祖就是岭南家喻户晓的名人伦文叙。

伦氏宗族对子女教育不吝投入,倡导读书家风。伦志清说,在众人眼中,祖父伦明是个“书痴”。

一次,伦明的父亲伦常把四个儿子叫到一起,询查平时给的零花钱的去向。三兄弟都拿来实物,而伦明空手而来,被父呵斥。伦明委屈地说道:“都买书了。”

众人一同去查验,见其书堆满几榻,伦常转怒为喜,随即鼓励四个儿子用功读书,报效国家。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光绪帝下诏重开京师大学堂。在家人的支持下,伦明携弟弟伦叙、伦绰及堂弟伦鉴赴京城就读。

据北京大学档案馆《京师大学堂同学录》记载,伦明当年二十六岁,是自行到京师投考,并且为1902年10月14日首次招考入学的学生,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京师大学堂师范科录取。

而伦明在考入大学堂前的光绪二十七年已考中举人。知名教授容肇祖与伦明有几十年交往,称伦明为“双举人”。

伦明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后,主要从事教育和秘书工作,以及为续修四库全书而奔忙,历任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大学、岭南大学及中山大学教授。

耗尽千金,其人边幅不修

受父亲的影响,伦明从小喜欢藏书,而大规模地收藏书籍,是从他进入京师大学堂开始的。

京师大学堂往东不到一千米,就是京城知名的各类书籍集散地——隆福寺书肆(书市),伦明每天课余时到该书肆读书、购书。他又时常赶到悠久历史且清乾隆年间以来古书聚集的琉璃厂书肆搜购,乐此不疲。

1908年,伦明从京师大学堂毕业,回广东教书。其间,他仍注重收集藏书家、富家散落的珍籍良册,先后收购了南海的孔广陶“三十三万卷书堂”、鹤山的易学清“目耕堂”、番禺何氏和钱塘汪氏等著名藏书家出手的大量图书。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兴起,北京的皇亲国戚蠢蠢欲动,市民人心浮动,纷纷低价抛售书籍。此时,伦明到北京办事,急忙收购稀见书籍,但苦于囊中羞涩,幸遇同乡叶灿薇愿意慷慨借出资金。于是,伦明选购了四大箱图书托运回广东。

由于忙于工作及外出,伦明在广东的藏书疏于整理、保管,有许多被虫蛀而残缺。1910年,西江水涨,他在广州寓所的不少书被水浸湿而损坏。

后来,他将藏书的一半寄存在仙湖街南伦书院。这些书先被人盗窃,后此书院因扩路而被拆,搬迁存放不善,导致书籍基本散失。当时,伦明人在北京,鞭长莫及,损失难以估量。

伦明逐渐认为,北京的文化氛围更适合其从事教育事业,也利于他近水楼台满足收藏书籍的嗜好,再加上北京的气候干燥,适合藏书。于是,他说服家人,于1915年由广东迁居北京,还把在广州藏书中的许多精善本随身带着北上。

伦志清介绍,1921年左右祖父到回广东,费大气力要将其余藏书转运到北京。据当年在烂缦胡同东莞会馆的老邻居胡家后人说,伦家从火车站用马车运输从南方来的书,搬进东莞会馆里院,“装满书的马车队从会馆门前一直排到菜市口,绵延足有数百米长”。

伦明终日忙于教学、收集藏书、研学著书及后来经营书铺,根本无暇顾及生活细节,也不善于料理生活。

他不修边幅,常穿着破旧长衫,足蹬旧鞋袜。由于走路多,鞋被磨破,露出脚趾,他也不在意。他不喜欢交际,多是站在书店或蹲在书摊埋头淘书、看书。熟人及书商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破伦”,对此,他一笑了之。

伦志清告诉记者,伦明曾在多所大学做教授,收入可观,“在北大做教授时月薪最高200多元”。但是,他为了搜集、保护国家稀有藏书节衣缩食,薪资多用于购书,因而有知识分子誉之为“破伦精神”,称伦明是“酷爱读书人的旗帜”。

一生之志,续修《四库》提要

续修《四库全书》,是伦明的一生之志。他参与撰写的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对传承中国典籍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伦明主张《四库全书》是国家的经典,必须完善,应予增补、重校、续修,三项中又以续修为最重要。

续修图书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应是政府行为,在政府及业界无力的情况下,伦明却要独辟蹊径,以私人之力逐步完成续修之事。

据“通学斋”书铺的合伙人、挚友孙殿起说,当时伦明的藏书已有400多箱,计百万册,两会馆所居各处,积书满檐下,另外,在广州还有一些藏书。

伦明曾说:“明尝拟以独立续修《四库书提要》,搜储遗籍万数千种,多人间罕见本”,又胸有成竹自述:“其藏书资料已够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的十之七、八”“胸中之目录,十倍于眼中目录”

“祖父伦明潜心续修《四库全书》提要,大约有6次契机,其中最早是在1921年。”伦志清谈及,曾担任北大教授、辅仁大学教授及校长的陈垣,是伦明的知音。两人都是喜爱藏书多年并研读过《四库全书》,有续修其提要的志向。

1921年,伦明得知陈垣即将担任教育部次长,便给他去信,提议部属图书馆多搜求旧书,以及校勘《四库全书》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随后,伦明更是毛遂自荐,要承担续修之事。但此事刚运作,因陈垣辞去教育部次长职务,伦明的建议也成了泡影。

1924年,伦明为了表明意志和目标,特意给烂缦胡同原49号东莞会馆里院中自己收藏书籍的8间房屋起名为“续书楼”,意在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伦明与知名大学教授及学者来往频密,1929年,朱希祖曾去烂缦胡同东莞会馆参观伦明藏书,感叹所藏清代集部最富,“北平藏书家无出其右者”

1931年前后,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积极开展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的工作,伦明应聘为该会十多名研究员之一。

在全部60类中,伦明参与撰著的有11类,负责整理主编的有经部的尚书类等五类、史部的传记类、集部别集类的广东部分等。

伦明还把自己的“续书楼”藏书提供给会中学者参考使用,保证了续修的质量和提高了工作效率。

据统计,至1937年7月止,伦明个人撰成《续修提要》稿凡1908篇,其中经部最多,凡1128篇,几乎占全书经部提要的四分之一,“为《续修提要》撰稿最多者之一”。

倾力捐赠,延续典籍生命

伦明把自己的大部分藏书捐献给国家,以延续典籍的生命,令后人受益无穷。

伦明的晚年是在老家东莞望牛墩度过的。1943年左右,正逢日寇暴虐,日本人曾找上门,说话强硬,要买伦明的藏书,被他当场拒绝。

1944年10月,伦明病逝于东莞望牛墩,享年70岁。伦明生前曾说:“今后藏书之事应属于公,而不属于私。”

伦明念念不忘的是嘱托朋友将自己的全部藏书捐献给国家图书馆,意在有朝一日用国家及有识之士之力继续编修四库全书。他在病重期间,曾写信给居住北京的同乡好友张伯桢,嘱托将藏书转归北平图书馆,未果。

1947年冬,捐书之事由冼玉清教授介绍,联系伦明家属及其好友陈垣斡旋。伦明的女儿伦慧珠在香港与当时国立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联系,并特意回北平筹办,遵从伦明遗愿,将其投入毕生精力的珍贵藏书大部分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原国立北平图书馆),少量藏书变现补助了家属生活。

“祖父伦明一生耗尽千金,藏书百万册。最终,这些藏书有12个去向。”伦志清介绍,其中1947年将大部分藏书捐给了北平图书馆(北京),即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伦明留在广州和东莞的古书捐给了广东省立图书馆;1947年,伦慧珠将在北京东莞新馆的藏书全部捐给了浙江大学。

伦明自幼随书成长,成为知名大学的教授,续编四库全书提要,为了搜寻稀有古书,甚至特意开了“通学斋”书铺。“真正串起伦明一生的主线是,他嗜书如命的志向和书缘,以及他的学识与追求,为存续、弘扬中华文化而奋斗的精神。”伦志清说。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孙旭歌
校对 | 朱艾婷

编辑:孙旭歌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