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地|张春晓:《唐诗宋词大师课》不同寻常的意义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发表时间:2023-07-16 17:3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  2023-07-16
更深切体会到先人对诗词艺术的会心与热爱

文/张春晓

【编者按】

日前,学者张春晓以其外祖父程千帆、外祖母沈祖棻生前四种诗词鉴赏著作为底本,改编为《唐诗宋词大师课》一书出版,并做自序述其原委。

以下摘登其序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改编自外公程千帆、外婆沈祖棻的学术成果

记得读大学时,我外公程千帆专门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本科生讲胡小石先生是如何讲唐诗的。

胡先生讲柳宗元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还没讲上几句,胡先生便直接拿起书吟诵起来,一遍一遍又一遍,总有个五六遍。吟诵完了他把书往桌上一放大声说:你们走吧,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

他们那代学人想要传承给我们的衣钵,不是僵化的知识点,而是对传统诗歌审美的体悟,是能让古典诗歌活泼泼地伴着现代人继续走下去的可能。

我外公是唐宋文学研究大家,外婆沈祖棻则是近现代著名的词家,她在学生时代创作的《浣溪沙》词,有名句“有斜阳处有春愁”,因此被称为“沈斜阳”。同时,她也是当代最会讲解诗词的学者之一,所著《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从20世纪80年代出版以来一版再版,早已成为鉴赏类书籍中的经典。

1946年,吴宓在日记中称赞程千帆、沈祖棻有“行道救世、保存国粹之志”,他们二人于50年代开始合编的《古诗今选》就是“保存国粹”的初步尝试。除此之外,《程千帆古诗讲录》体现了外公诗学理论的精髓。

古人的诗词虽然是用文言写成,但与我们的现代生活仍然息息相关:既能成为我们情感上的寄托,激发共鸣,又融通了古今的文化传统,使我们得以诗意地栖息。

即便是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些传承下来的美好情操和艺术感受力也是大有意义的。只是外婆的书针对的读者群主要是大学生和有一定基础的文学爱好者,外公的书更多是专业读物。如果我能把他们的学术成果用生动的方式编成适合青少年及诗词入门者的读物,应是稳妥且美好的尝试。

阐明规律性问题,又深化对作品作家的理解

《唐诗宋词大师课》即以程、沈四种著作为参考底本改编而成。

《宋词赏析》是1957年春外婆为武汉大学研究生、青年教师讲课的讲稿,《唐人七绝诗浅释》是从她上了三十年的七绝诗论课程转化而来的。如外公所说:“她是以自己丰富的创作经验来欣赏、体会、理解古代作品的。”

《古诗今选》则是一部通代的古典诗歌选本,历经几十年编定而成,注释扎实,按语言简意赅,1983年初版时六万册很快销售一空。新中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莫砺锋是外公的学生,他评价此书“是一本很有价值的普及性诗歌选本,它浸透着编撰者在古典诗学上的深厚学识和独特思考”。

另一本《程千帆古诗讲录》体现了外公诗学理论的精髓,来自他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南京大学所授“历代诗选”“古代诗选”“杜诗研究”课程,由学生徐有富、陈治群、张伯伟、曹虹根据笔记整理成书。

《唐诗宋词大师课》选篇兼及底本和学校课堂中的诗词学习范畴:唐诗一百首,有底本的占到七十种;宋词五十一首,有底本的十九首。

《唐人七绝诗浅释》《宋词赏析》里有的篇目,改编往往是聚焦于某一角度展开,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突出这首诗用极为准确的文字推进感情层次的特点;或者选择经典名句深入剖析,如对贺铸《青玉案》着力评说“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精义所在;或者解决难点问题,如对周邦彦长调《兰陵王·柳》着重厘清布局和空间的往复。这类改编法可以说重在“精选择要”。

对于底本仅有《古诗今选》或《程千帆古诗讲录》的篇目,因这两种底本的观点都极为精到简略,解说往往重在理解和阐释。

《唐诗宋词大师课》体例,先以破题之法画龙点睛,突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推动把握作者经历和艺术创作的关系。继以讲析聚焦于某个主题,择其精要、突出主旨,避免整篇逐句翻译、串讲。最后在引申部分穿插相关的文史小知识,作为诗词的对照和扩展。既阐明一些诗词学习的规律性问题,又深化对作品作家的理解,从而生成读者对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的整体认知。

一张泛黄的手绘长江地图

偶尔翻出一张泛黄的纸页,上面是外婆亲手绘制的长江地图,忽然意识到,其实这许多文学史的典故早已宿命般融入他们的生命当中。

这张手绘画制的是四川境内的长江,特别绘出了青衣江自乐山汇入岷江,岷江自宜宾汇入长江的节点,此下长江自泸州、重庆、万县、奉节,流经三峡进入湖北境内江陵。它画在一张泛黄的格子稿纸上,长江一路蜿蜒向东,线迹流畅,重庆(渝州)的位置圈画漾开了一点钢笔的墨迹。

雅安,出现在地图的最上方。1939年9月至1940年3月,外婆因病滞留在雅安,外公为生计在西康建设厅工作,两地分居。

外婆遂在《烛影摇红》中写下:“题遍新词,问谁解唱伤心句?阑干四面下重帘,不断愁来路。将病留春共住。更山楼、风翻暗雨。归期休卜,过了清明,韶华迟暮。”这时,词人背井离乡已经三年,深感家国之恨、怀乡之情,书写下战争期间流寓西蜀的生活。

自雅安而下绘有一条青衣江。遥想当年,年轻气盛的李白离开四川出门游历,在《峨眉山月歌》中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作告诉我们,他游完峨嵋山,沿着平羌江,即今青衣江,经乐山进入岷江,在清溪驿乘船出发,即将穿过三峡前往重庆。这俨然就是手绘图中支流的本事。

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西南。763年的春天,他兴奋地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写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以难得的开朗心情唱出了欢欣的调子,拥抱安史之乱的结束。

765年他离开成都,顺岷江经乐山、犍为至宜宾,再入长江经泸州、重庆、万县等地,于次年到达奉节。768年杜甫沿江东下,在江陵荆南幕府郁郁不得志,离开江陵后随水飘零,病死湘江。杜甫生命中的最后时光便印刻在这条线路上,成为这幅手绘地图长江主线的故事。

一张泛黄的手绘,呼应着李白的飘然出蜀、杜甫的漂泊西南,还有外公外婆在战乱之际的流寓光景,它们重重叠叠在长江沿线的地点之上,印证着自古至今文人的心曲与沧桑。由此更深切体会到先人对诗词艺术的会心与热爱,以及编写《唐诗宋词大师课》对我来说不同寻常的意义所在。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吴小攀
编辑 | 文 艺
校对 | 马曼婷

编辑:文艺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