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广美毕业展③|探索日常,融合未来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孙唯 发表时间:2023-06-28 21:0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孙唯  2023-06-28
守正创新,惟实励新,成为各个学院的创作主题和基本路线

文本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孙唯
图/受访者提供

编者按

暌违三年,城中文艺盛事——“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再度向公众开放。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出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共645位学生作品。他们直面时代议题,关注社会文化生活,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在立足根本上展现自我,积极寻求跨媒介、跨领域的表达和表现,汇聚成一个充满生机和个性的湾区艺术能量场。

就此,羊城晚报邀请广美多个学院院长,为读者导览本届毕业展看点、亮点——

刘平云 (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守正创新,惟实励新

2023年是广州美术学院成立七十周年的大庆之年,也是一切重回正轨恢复日常生活的开始。广美毕业展作为整个大湾区内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专业美术设计类院校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面向社会的对外展演,终于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流量与人气从五月底到六月末持续居高,足以证明广美毕业展这一品牌和平台的吸引力,彰显与集聚创意的活力,以艺术设计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输送能量。

整个广美毕业展凸显了“守正创新”这一时代主旋律,也体现了“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的文化发展规律:

既有弘扬传统人文精神的中国书法与绘画,也有关注非遗工艺与工匠精神的“不可替代”的手工艺,并有主动拥抱前端科技思辨未来可能的“艺科融合”,还有描绘现实生活讴歌伟大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更有产学研一体延续广美一贯特色的校企合作课题……

守正创新,惟实励新,不约而同地成为广美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创作主题和基本路线。

在整个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科布局中,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重点发展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动画、艺术与科技四大学科板块,正与当今及未来所涌现出来的后现代、非物质化的信息社会和传播时代深度链接,密切关联,这既是做实的基本盘,也是创新的增长极。

自2022年开始,视觉学院对教学组织进行了更务实的调整:在学科整合的大类上针对多元的社会需求、更迭的技术趋势进行再度开放,建构起以专业为稳固基础,以教研中心为前沿探索,以“3+1”为形式的学院新的总体架构与模型,其中的“1”即主要以毕业设计为抓手,鼓励交叉融合、自主自发、成果产出的教研中心教学模式。

2023年毕业展恰好也是运行第一年的视觉艺术学院教研中心教学效果的集中汇报,虽然才一年时间,无论师还是生,无论群体还是个体,自主自发、自觉自动的状态都已初现起势,毕设选题丰富,作品形态丰富。

或是贴近关注湾区青年现实状态,或是与农业科技跨界“培育未来种子”,或是对“异常值”的观察以诱发创意的个体优势,或是插上技术与艺术的翅膀焕发奇想,或是站在人之立场对科技“超验”加以批判……

例如,蔡晓敏的作品《碎片时代》,通过收集人们关于碎片时间、状态以及收到的碎片信息等内容,将在日常生活所遇到的状况进行视觉化,通过具象描述碎片化的“真面目”成为作品的重点。


又如潘志彬的作品《数据盆景》利用数据爬虫,收集相关的广告、媒体、电影等图像数据,并转化为变量,生成映射出一朵朵独特的数据花卉。通过将这些“景观数据”转化为虚拟化的自然物景观,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体现当下被景观包围的数据社会。

这些作品,既有延承,也有跳跃;既有接地气的实践性质,也有新饮头啖汤的实验特征;很好地响应了“惟实励新”广美70周年校庆的主题,也再现了广美一以贯之的“紧密服务地方和国家,积极联动经济产业与社会文化”的办学传统。

广美正继续发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培养专门艺术设计人才”的办学宗旨,以艺术、设计教育为抓手,积极谋划和扎实推动“湾区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以创新创意的专业优势服务赋能大湾区产业升级,另一方面更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美术与设计教育吸引、培养、留住充满创意活力具有高净值潜力的年轻人,为大湾区社会与经济的持久繁荣蓄势储能。这是广美建校70年以来一以贯之的使命和初心。

王铬(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
持续的进行时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分别在昌岗校区美术馆和大学城校区美术馆展出研究生毕业设计作品、大学生毕业设计作品。其中,建筑学、环境设计及风景园林三个专业的203位本科生参与了本科生毕业展,设计学(环境设计与理论研究)、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环境设计)三个专业的58位研究生参与了研究生毕业设计展,他们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多元的设计理念,为展览构筑起丰富的想象空间。

今年,广美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以“在进行”作为毕业展的关键词,希望传递一种姿态——持续的进行时,探索与积累的叠加与坚持。即在时空的维度,我们一方面延续着多年所建立的教学探索,另一方面在新的时代环境中开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设问。“在进行”这个关键词包含了“日常探索、湾区实验、未来融合”三个内容,也是我们对设计和教学的三种态度:

一是“日常探索”,同学们以日常生活作为设计介入的立场,坚持学院探索行进中的方向,把“为日常设计”和“设计日常”作为常态化的实验维度。

如本科生陈扬同学的作品《你所构建的附近》以实验艺术的手法,于祝寿巷居民对废旧家具进行改造再利用的设计介入,希望启发人们思考这种居民自发设计背后的意义以及社区设计的可能性,继续“未完成”的微改造实验。

同样是以附近为题,容颖熙同学作品《“街道”附近——广州荔湾老城社区儿童友好空间研究》则是对广州荔湾老城社区内公共“街巷”成为儿童活动发生点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街道”的概念连接儿童的活动空间,打破竖直关系上的交互屏障,创造一个具有儿童友好性质的社区空间,为今后的老城改造提供新的思考点和更新方向。

二是“湾区实验”,学院以艺术人文城市作为创新实验的动力,推进设计赋能湾区高质量发展,以组建跨界融合团队、联合校内外专家学者等形式,自下而上地为建设大湾区的城市活力贡献策略。

像宋诗韵、詹楠沣同学作品《天街与地市》选点位于广州市石牌村,作者针对当地中老年与青年两大群体在消费与社交方面均存在的短板问题,分别对应作了“地市”和“天街”设计,并试图以此为媒介促进城中村中的人们打破自我隔绝的状态,增强他们在社区生活中的消费活力和创造更多交往机遇,构筑一个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同时在设计上使用低技术等设计手法,更好地贴合城中村旧改这一背景下的在地性需求。

研究生方禹同学的《紫泥堂“未来”创生计划》通过借助“未来展”资源条件,推动广州创意产业园区——紫泥堂空间更新。该作品通过事件多次叠加、目标主题设定、运作机制构建的“未来展”策划策略,以及与之联动的展区布局、永久性与临时性建设、体验路径规划、公共艺术节点创作的空间改造策略,达到创意园的空间更新。


三是“未来融合”,以跨界融合作为能力跃迁的机制,共享未来演进发展的研判与预见,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更新设计思维的既往模式,在“时代转型”的步伐中以创新思维进行“设计转型”。

如黄曦博同学作品《走入附近——“Flow”结合“元宇宙”视角高密度老城区中人与物“流动”的体验设计》,把现实空间中的人与物在“元宇宙”虚拟空间中抽象成三种“人流”和两种“物流”,并进行可视化表现。依托其中主要的数据、参数与影响因素进行跨越虚拟与现实空间的交互体验设计,并通过实体空间中的装置展示出来,创造一种人、物、空间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空间体验。

研究生邓世龙同学作品《居者“屿”其屋——青年公寓空间数字化设计》作品探索如何应用Stable Diffusion框架下的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青年公寓室内设计的数据集,以便提高青年公寓空间设计意向和空间设计风格的效率,优化针对不同人群的青年公寓设计工作流程。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艺
校对 | 赵丹丹

编辑:文艺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