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广美毕业展​②|直面时代,立足根本,展现自我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孙唯 发表时间:2023-06-28 21:05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周欣怡、朱绍杰、孙唯  2023-06-28
羊城晚报邀请广美多个学院院长,为读者导览本届毕业展看点、亮点

文本整理/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欣怡 朱绍杰 孙唯
图/受访者提供

编者按

暌违三年,城中文艺盛事——“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展”再度向公众开放。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展出中国画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共645位学生作品。他们直面时代议题,关注社会文化生活,在继承传统中开拓创新,在立足根本上展现自我,积极寻求跨媒介、跨领域的表达和表现,汇聚成一个充满生机和个性的湾区艺术能量场。

image.png

就此,羊城晚报邀请广美多个学院院长,为读者导览本届毕业展看点、亮点——

胡斌(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展览中的另一道风景线

一年一度的毕业季,艺术与人文学院可能相比其他学院并不显得热闹,原因是,这个学院以理论研究为主体,没有艺术创作可供展示。但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努力探索本学院展陈的形态,以给可谓城中盛事的毕业展提供另一道风景线。

今年,艺术与人文学院共有美术学、艺术学理论、文物与博物馆3个专业、26名硕士研究生参加毕业展。

他们的毕业展示是以其毕业论文为核心的,但我们试图区别于文图结合的知识性版式介绍,也不同于常规的艺术作品陈列,而是以个体为单位更为立体而多维地呈现他们的思考。

这种思考连接起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技能以及不同的见证物。也就是说,不只是文本,而是将作为文本形成基础以及过程的种种“痕迹”都予以精要展示。

比如,因为研究古代金石、墓葬而接触的拓片、陶俑,因为研究书画印章而练习的书法和篆刻,因为研读西方经典而爬梳的西语文献,因为参与博物馆实践而进行的文创研发……

所有这些都不是独立的作品,但又切切实实构成他们研究课题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通过这一个个视觉与思想的片段,我们希望凸显的是本学院力图培养的学生们基于专业知识的敏锐的感受力,包括对“物”,对“人”以及那种种的历史与现实情境。

image.png
image.png

相比于研究生毕业展的个体网络,本科毕业展则更强调整体的学科体系。每一届的本科毕业展都由指导老师带领部分同学来策划,这实际上也构成他们毕业成果的重要部分。

本届本科生共有78名,分美术史和艺术管理两个专业方向,他们的研究课题既有对传统艺术史问题的反思与突破,也有从艺术史、艺术管理角度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与剖析,涉及中西美术史、视觉文化、艺术批评与策划、美术馆及艺术市场与投资等诸多方面。

作为展览,给人最为突出的印象之一便是墙面上详细的艺术史、艺术管理谱系图,这种学科的图示剖析将专业、课程的结构与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关系呈现得一目了然。

而作为毕业成果的核心部分的论文,则通过关键词、文本、书架上的图书以及图片的阵列让观者得以洞察其“知识生产”的奥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科毕业展的核心视觉形象源自移植而来的一棵“树”。在他们以树为喻的阐述中,将两个专业的关系作了生动而精妙的解读:

如果美术史专业是大树向下扎的根系,那么艺术管理专业则是向上拓展的枝叶,两者相为表里:复杂的根系为枝叶输送基础研究的养分,而交错的枝叶间萌生应用研究的花朵与果实。在艺术与人文学院日常的微观世界里,献身于学术的价值观和精神财富被传播、被汲取、被消化,最终化作新的养分滋养着大树,如此循环,生生不息。”

本届本科毕业展以“树与群落”为标题,即是要凸显美术史、艺术管理专业内部的生长机制以及与整体的学术生态之间的关系,并希望昭示出一个学科的过往与未来。

image.png

概而言之,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毕业展一方面因为学科自身的特殊性,并不体现鲜明的“作品性”,但另一方面,无论是敏锐的感受力,还是知识谱系、生态及观念,都应该成为对整体艺术学院学生培养的题中之义。所以,这种别样的风景其实也喻示着某种整体的风景。

陈朋(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与古为徒,转型拓进

“芳华待灼·砥砺深耕”——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3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汇聚了中国画学院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中国画专业和书法学专业)共 81名本科毕业生的80件作品。

中国画专业涵盖了中国画和壁画,书法学专业则包括书法和篆刻,较完整地展现了中国画学院近年来在本科教学上积极面对新问题、强化基础教学、拓宽创作口径的发展状态。

本次展览的亮点在于拉开了2023年中国画学院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本科培养模式改革的序幕,将两大专业的教学成果进行凝练。展览根据学生们毕业创作的不同画风特点去对应不同的板块,以展陈方式的调整作为下一步培养模式及课程改革的预热。

中国画专业包含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壁画四个画科,共分为三大板块进行展示:传统·融合、生活·主题、开拓·创新。三大板块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各自呈现中国画本科教学不同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风格特色。

“传统·融合”板块,立足“岭南画学”“远宗宋元、折衷中西”的教学传统,注重临摹和写生,师古不泥古,深入研究传统绘画的艺术规律、绘画技巧和材料特点,提倡传承、融合与创造。

例如,由壁画专业方向刘媛媛和桂荣幸两位同学合作完成的《瑞气长岭》就是运用传统岩彩画绘制方法,展现时代气象、服务时代发展的优秀案例。

该作品位于广州黄埔区长岭一小区,两位同学利用当地的各种文化符号,包括醒狮、茶园、古建、水库、森林等元素,通过并置或穿插等艺术处理,编织出一条文化纽带构成画面;并利用矿物质颜料既艳丽又沉稳的色彩特性,再配合金银萡的表现,令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艺术效果。

作品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达到主题与形式的较好结合。

《瑞气长岭》缩略图.png.jpg
“生活·主题”板块力主直面现实,扎根生活,与时俱进,强调将“临写”“默写”“速写”“写生”扭在一起训练,重点培养学生们的造型能力、捕捉生活感受的能力以及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的创作能力。

例如刘嘉意同学创作的1.8米高大画《绿意空融》,呈现的是绿意盎然的阳台一角。画面上所呈现的各式各样的多肉植物,它们的原型就来自于陪伴了作者大学四年生活的阳台“多肉们”。

黄怡婷同学的《美满送达》则聚焦今天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骑手”群体,并通过一位正在派送鲜花的女骑手回眸一望,为画面增添浪漫的色彩。

微信图片_20230612143115.jpg
黄怡婷《美满送达》.png
“开拓·创新”板块则主张在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善于吸收国内外优秀的文化艺术精华。

书法学专业包括书法和篆刻,展览分为两大板块展示:与古为徒、转型拓进。

“与古为徒”板块彰显传统书学对于书法学专业的重要性,是教学的根基。中国画学院书法学专业本科教学重视对传统书学“篆、隶、楷、行、草”各书体的临摹和研究,固本培元,以学养书,要求学生要在精研传统的基础上熟练掌握书法和篆刻的技巧和形式规律,领会传统书法的艺术原理和审美意趣。

例如,李清胜同学非常注重师法魏晋小楷、隋唐墓志,作品小楷《<围炉夜话>选录》以钟王意趣为旨归,并采用存放多年、质地温和的仿古色绢进行书写,笔触的细腻变化得到了充分展现。

李清胜《小楷围炉夜话选录》.jpg
“转型拓进”板块展现了学子们在研习传统基础上勇于拓展书法和篆刻艺术语言边界,依托各自对书法篆刻艺术的修习心得和审美感受,在材质、书体、章法、用笔、用刀等方面提出了具有个性色彩和创新色彩的书写方式和表现方法。

像《鹤鸣》用特制的青铜色纸张来进行创作,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融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晓楠
校对 | 潘丽玲

编辑:陈晓楠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