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朱绍杰
图/主办方提供
日前,《“无尽的循环”——贺贺个人艺术展》在棠美术馆展出。展览展出贺贺30幅画作以及4个艺术装置,现场循环着独特的浓烈和炽热。
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杨小彦,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当代著名艺术家李邦耀,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艺术家邓箭今、诗人世宾分别解读了本次展览。
杨小彦认为,贺贺有强烈的表达欲望。她作品的呈现和表达,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传统的抽象存在着某种构图,在图式上求新求变是题中要义。二是贺贺在构图上尽力寻找自己的图式,找到自己的原生性符号;通过这些图式和符号发散,不断试错,寻找偶然性。贺贺在其中表现出巨大的勇气和进取精神。
李邦耀表示,文学认知和艺术形态两条线索交互穿梭,必然形成现在和未来贺贺艺术不可知的可能面貌。贺贺作为一个画家,已经创作了许多抽象绘画,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探索。
在新的作品中,她用包括书籍碎纸组成的新的装置,其实都归到“圆”这个词母。这一系列作品,作为诗人、作家的贺贺,展现了她独特的对社会的洞察力和思考的深度。这种洞察力和社会学、哲学的思考,反过来也影响到贺贺的绘画创作的视觉构成。
邓箭今认为,贺贺从开始的文字阅读,慢慢转入一个很感性的具象之中,经过努力又慢慢地从风景和具体图像转变到现在带有诗意的抽象艺术,用新的手段表现了对生命循环的理解。圆是春夏秋冬四季变化,是地球公转的轨迹,是不断解构、重建、复兴的艺术,而这一切关于圆的解读,都源于贺贺的呈现。
诗人世宾认为,贺贺在绘画的色彩、构图和感觉上表现出一个优秀的手艺人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她加入了非常多关于社会、历史、人类文化的命题的思考,使她的精湛手艺带有了个人思考和体悟的印迹。思考和对基本符号内涵的丰富,极大地拓宽了贺贺的抽象艺术探索、尝试的空间。
展览开幕之际,贺贺将个人作品《无尽的循环》《清澈而柔软的词语》赠予棠美术馆。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文 艺
校对 | 潘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