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此际,羊城晚报推出特别策划“馆与人”系列,讲述五位博物馆人的职业故事。
美好生活由人的双手创造。一座博物馆的运作,离不开馆里每一个人的凝心聚力。
这五位身处一隅的博物馆人,是文物保管员、文保工作者、文物修复师、展陈设计师、展馆讲解员……他们当中有入职不久的网络原住民,也有工作近三十年的科班老行尊。
他们的岗位可能你看不见,他们的工作其实又处处可见。
当博物馆已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惯于欣赏聚光灯下的文物,可谁又能说“站在光里,才算英雄”呢?
以此,致敬博物馆,致敬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子桐
馆与人①
属于我的高光时刻
我叫姚亮,今年24岁,是广州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我从小在广东东莞生活,最开始接触讲解是高中毕业后,在鸦片战争博物馆当志愿讲解员的一段经历。日常生活中,我喜欢阅读历史类书籍,但内容比较宽泛,理解也就不太深入。在博物馆志愿服务期间,我才有机会深入学习许多历史文化知识。
有一次,刚好碰到高中的校领导和老师集体到博物馆参观。他们突然之间发现我在这里当志愿者,于是让我负责讲解。平时都是老师教我知识,这次却变成了我“教”老师知识,那是属于我的高光时刻。
后来上大学了,寒暑假期间我依然坚持在博物馆做志愿讲解。大学我念的编导专业,毕业后,又刚好看到广州博物馆在招聘,然后就报名了。最后能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职业,也算是如愿以偿了。
成为一名职业讲解员后,我发现当我穿着志愿者服还是学生时,观众对我的包容度会更高一些。他们可能觉得我还是一个小孩,就算偶尔讲错也没关系。
但当你真正走上这个岗位,不论你是入职了一年,还是入职了五年、十年,观众都会一视同仁。他们认为,你如果是一名专业讲解员,对展厅里的每一件文物理应非常了解。入职后不久,我就第一次被观众的提问难倒了。
讲解员的全媒体转型
周围同事都知道,我背稿速度非常快。上班第二天,我就可以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了。
一次在介绍一件珐琅金鼎时,一位观众好奇地问我,金鼎上的翡翠是什么材质。我含糊回答,那就是翡翠。他接着又追问具体是哪种翡翠,我一时语塞,心想,翡翠难道还有很多种吗?
后来我才知道,按材质和颜色分类,翡翠种类确实有很多,而提问的观众正是一位职业珠宝设计师。
讲解前我认为自己对展厅的文物已经足够了解,但事实上那只是冰山一角。这次的经历也提醒了我要养成看书的好习惯,通过查阅各种书籍和资料,不断丰富讲解内容,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各个方面知识都有所储备的杂家。
其实,对于我所在的宣教部门的同事而言,讲解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是基础中的基础。除了幕前的讲解,我们还要负责幕后的专项活动策划,写稿、拍摄、剪辑等都是必备技能,幕前幕后同时抓是宣教工作的特点。
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广州博物馆迎来了巨大客流。我们部门的小伙伴趁机策划了一场直播活动——“午夜入潜广博”,我是其中一位出镜主播。
这场直播的最大创意是选在午夜开播,从晚上十点半一直持续到凌晨。当晚,我们在仲元楼为观众介绍广州十三行时期的商贸文化及代表性文物。为了吸引观众,我还特意穿了一套清朝官员的仿制服装,直播效果自然非常火爆。
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
“午夜入潜广博”是我第一次尝试线上直播讲解,对我是一次全新体验。和一般的直播不同,我们要做的是历史文化知识的输出,这并不简单。
同时,我发现线上和线下最大不同的是,线上直播我们面对的是镜头,和观众的互动比较弱。而现场讲解,我能时刻关注到每个观众的反应,如果发现观众对某件文物感兴趣,我自然会多讲一些。
但是直播中观众能看到我,我却看不到他们,出镜主播的节奏把握变得异常重要。好在当晚观众异常给力,总共有4万多人次进行了线上围观。
但也有遗憾的地方,我一直认为,讲解是一门令人遗憾的艺术。因为每次冷静下来,就会发现有些内容可以讲得更好,可能是某个地方不小心讲错了,又或者说相应知识没有及时扩展。所以说这也鞭策我必须要一遍比一遍好,每一次都要比上一次有提升。
对于未来的职业定位,我个人还比较模糊。之前我们新人入职时,馆长对我们的要求是成为专家型的讲解员,意思是不但要会讲解,而且需要懂得很深入,要像专家一样给观众讲解。
我想,我会努力往这个方向靠拢,虽然不敢保证一定能成为专家型讲解员,但是希望每次的讲解都向这个目标靠近一点点。(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策划:朱绍杰 文艺
文案:朱绍杰 文艺 黄宙辉 陈晓楠
视觉:王子桐 钟振彬
统筹:邓琼 侯恕望 易芝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朱绍杰 易芝娜
校对 | 潘丽玲
海报设计 | 余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