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文物修复师林莉琼:从零开始的“文物医生”|国际博物馆日特别策划·馆与人③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 发表时间:2023-05-17 14:24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文艺  2023-05-17
医生的医治对象是人,而我们面对的是文物

编者按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今年主题为“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值此际,羊城晚报推出特别策划“馆与人”系列,讲述五位博物馆人的职业故事。

美好生活由人的双手创造。一座博物馆的运作,离不开馆里每一个人的凝心聚力。这五位身处一隅的博物馆人,是文物保管员、文保工作者、文物修复师、展陈设计师、展馆讲解员……他们当中有入职不久的网络原住民,也有工作近三十年的科班老行尊。他们的岗位可能你看不见,他们的工作其实又处处可见。

当博物馆已成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们已惯于欣赏聚光灯下的文物,可谁又能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以此,致敬博物馆,致敬人。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艺
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子桐

 馆与人③

理科生“闯入”文博行业

我叫林莉琼,是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的一名文物修复师,工作已经快7年了。

2016年,我从中山大学有机化学专业毕业。当时正好看到市考古院的招考信息,其中就有我这个专业,所以就报考并幸运通过了。

到这里工作之前,我对文物保护修复的了解并不多,仅有的一点认识都来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所以踏足这个领域,对我来说其实是从零开始。

入职后,我先接触了一段时间的陶瓷器修复。让我记忆比较深刻的是,增城墨依山先秦遗址出土的三件大口尊的修复。陶大口尊质地酥松脆弱,断裂残缺严重,修复难度很高。

在院里前辈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针对性地采用了三种不同的修复方法,完成了这三件大口尊的修复。它们现在就摆放在南汉二陵博物馆二楼的常设展览“云山珠水间——考古发现的广州(上)”展厅内。

每修复一件文物,是对这件文物重新认识的一个过程:这件文物是什么?古人怎么使用?它又存在什么病害……这些都需要在修复过程不断思考。思考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

慢慢地,我能将化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文物保护修复上了。在对陶瓷类文物的修复技艺有了一定掌握后,我又开始接触金属器物的检测分析和保护修复。到现在,我的工作更多是围绕金属器物展开。

有高科技助力的“文物医生”

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文物修复师就像“文物医生”一样,只不过医生的医治对象是人,而我们面对的是文物。

一件刚刚从考古工地出土的文物,它身上可能带有很多病害,我们首先就要看到它到底“患”了什么病。那么第一步要做的是望闻问切,即通过肉眼初步辨别病害。

然后再辅以科技检测手段对它进行检测分析,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拉曼光谱分析,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等等,这个步骤就相当于我们去医院看病,要抽血化验或者拍X光等。

新科技手段的介入很重要,它能看到许多我们肉眼不可见的信息,让我们对文物的病害情况了解更全面、详细,以协助做好病害程度的科学评估。

完成“病情”评估后我们就开始编写保护修复方案了,相当于医生给患者开诊疗单,需要写清楚接下来要做哪些治疗。以金属器物为例,常见的修复保护工序有清理、除锈、脱盐、缓蚀、封护、整形、粘接、补配、随色做旧等。

所有步骤完成后,文物就可以顺利“出院”了,这时我们要完善文物的“病历”,撰写结项报告和修复档案。

我们实验室对接的是广州地区考古出土的文物,工作量是巨大的。这也是全国文博行业的普遍现象,海量的文物和有限的文物修复师之间是一对矛盾。

文物修复让我的内心更加平静

每次静下心来修复一件文物,就像是与文物进行对话,这个过程会让你的内心变得平静。让我暂时远离生活的琐碎,安安静静做好一件事,这是非常舒服的一种状态。

对我个人而言,我很喜欢文物保护修复工作,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当一件文物从出土时病殃殃的状态,到修复好重焕光彩放到展厅那一刻,你会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和获得感。你会觉得延续了文物的生命,保护了文化遗产。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理科生,考古、历史方面的知识是我比较欠缺的。而文物保护这个岗位多学科综合要求比较高,集合了文物保护、考古、文博,还有化学、生物、物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同时,它对文物修复技术,也就是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个岗位。

虽然工作快7年了,但仍然觉得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在研究性保护修复和手工修复技艺方面,我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那么除了借阅相关书籍,以及参加行业培训,单位同事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博学是博物馆里同事们的特点,每次请教他们件文物或一个考古遗址,他们似乎都可以信手拈来。工作督促着我始终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这是非常幸运的。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策划:朱绍杰 文艺
文案:朱绍杰 文艺 黄宙辉 陈晓楠
视觉:王子桐 钟振彬
统筹:邓琼 侯恕望 易芝娜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编辑 | 朱绍杰 易芝娜
校对 | 潘丽玲
海报设计 | 余梓涛

编辑:文艺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