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岭南文脉 | 广东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打造“粤美乡村”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陈晓楠 发表时间:2023-04-27 23:13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黄宙辉、陈晓楠  2023-04-27
近年来,广东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旅给农村产业赋能、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等举措,打造美丽乡村。

文、图、视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陈晓楠 通讯员 粤文旅宣(除署名外)

4月17日晚,“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广东省乡村文化活动年在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启动。

广东省乡村文化活动年通过阅读推广、艺术普及、戏曲传承、农耕民俗等形式,以文铸魂,培育文明乡风;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以文惠民,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不断丰富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广东省乡村文化活动年系列活动是广东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一个举措。近年来,广东通过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文旅给农村产业赋能、保护乡村文化遗产等举措,打造美丽乡村。

丰富供给,满足乡村文化需求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其中,乡村的文化需求、乡村文化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多彩文化活动进乡村

这些年,外出经商、打工的村民们返乡后惊喜地发现,村里的文化楼建了起来,广场舞也跳了起来,还能看到城里戏曲团体前来惠民演出。

在“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广东省乡村文化活动年启动仪式致辞时,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红表示,近几年,广东高度重视乡村文化建设工作,陆续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广泛开展“村晚”、广场舞、群众歌咏,以及省群众艺术花会、“群星耀南粤”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等省级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戏曲进乡村”等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序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7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6万个,实现镇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全省120个县(市、区)和118个县(市、区)分别建立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覆盖乡镇(街道)的比例达到85%,促进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和产品延伸到乡村基层。

广东还组织多彩文化活动进乡村,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去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向沿海经济带7市、北部生态发展区5市、珠三角地区3市配套下达戏曲进乡村项目专项经费,组织戏曲艺术表演团队进乡村演出,开展农村戏曲艺术普及等活动;同时,指导各地市在乡村地区开展“村晚”活动,助力乡村文化建设。

近年,韶关市策划了别具地方特色的春节“村晚”,演绎新时代乡村振兴大戏。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3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南雄市珠玑镇灵潭村双双入选。

韶关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陈祎介绍,今年以来,韶关市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村晚”常态化开展,希望通过打造扎根于乡土、承载着乡音、凝聚着乡情的“村晚”品牌,激发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

此外,广东美术馆还在各地举办“乡土人间——1949年以来乡村题材美术作品研究展”,展出黎雄才、关山月等艺术家作品130余件,以及《美术》《人民画报》等相关重要文献;开展“美育乡村支教”项目,通过送课程进乡村的方式,培养学生从小观察美、发现美、欣赏美和追求美。

13项活动打造文化新舞台

未来,广东农村的文化活动将更丰富。记者获悉,为进一步推动广东乡村文化振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农业农村厅和省乡村振兴局结合全省实际,联合制定了《“粤美乡村-文化新舞台”广东省乡村文化活动年工作方案》。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方案共有13项重点活动。其中,实施“艺美乡村”文化社团帮扶计划,扶持100支群众自建文艺团队,建设一批有活力、有技艺、有影响,深受农村群众喜爱的群众自建文艺团队;

选拔100名乡村“粤美乡村--文化指导员”,组织“文化指导员”走进镇村,对乡村自建文艺团队和基层文艺骨干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培训和授课,帮助群众文艺团队建设;利用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平台完善以需定供的菜单式普惠展览,送200场展览到基层和乡村。

文旅赋能,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广东通过文旅赋能,带动和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

驻镇帮扶带动乡村发展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韶关始兴将举办“围楼文化旅游周”。届时,游客可到当地逛围楼、赏美景、吃美食,品客家文化。记者了解到,始兴当地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通过“文化+旅游”等形式,吸引各方游客前来旅游、消费,走出一条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

韶关市始兴县罗坝镇是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出版集团乡村振兴结对帮扶点。驻罗坝镇帮扶工作队队长、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办公室副主任黎金柱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在帮扶过程中,工作队支持罗坝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

去年工作队帮扶重点是打造罗坝镇核心景区景点,争取县里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修建了燎原长围旅游公路,整治提升国保长围周边环境,完善长围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安排200万元修建淋头村绿美古树公园,安排330万元对都亨石笋公园进行改造提升。目前,有关项目已基本完成,已具备形成景区景点的基础条件。

此外,工作队还积极支持当地打造乡村民宿精品品牌,推动“郡福苑”客家民宿度假村等大项目加快开发建设,石笋生态农庄、桃源村客家民宿、沁福园温泉民宿等提质升级,上营村楠溪民宿度假村成功申报韶关市三星级民宿。

黎金柱介绍,接下来,工作队将推动以国保长围为核心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支持淋头村申报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打造罗坝温泉民宿品牌;支持淋头村、燎原村等整合资源,打造特色研学旅游产品和线路,争创省研学旅游特色村。

构建体系打造“粤美”品牌

打造“粤美乡村”旅游品牌,不断优化广东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推动乡村民宿发展步入快车道……广东文旅结合自身优势,为乡村振兴助力。

2022年,通过打造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推动乡村旅游点创建A级旅游景区,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展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广东构建多维立体的乡村旅游发展体系。

当年,广东推动广州市大埔围村等6个村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惠州市秋长街道等3个镇(街)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认定了第三批57个省级文化和旅游特色村;

推荐19条线路纳入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认定第三批50条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线路包含生态研学、红色印记、滨海风情、农事体验、粤菜美食、康养休闲等多种类型,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乡村休闲旅游体验线路。

广东一批乡村民宿已成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目的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底,全省市场主体名称或经营范围含“民宿”字样的共1.57万户,其中去年1至7月新登记1981户。全省初步形成滨海文化创意型、山地精品度假型、乡村田园度假型等三大类民宿客栈群。

保护遗产,助力乡村留住乡愁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保护、发掘、利用凝聚乡村文脉的乡村文化遗产,是持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

保护利用不可移动文物

近年来,广东文旅部门有序开展乡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去年,广东将一批乡村不可移动文物核定公布为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挖掘、修缮、活化乡村文物,进一步保护好乡村生态格局;

开展2021年度广东省文物保护工程典型案例评选推介活动,评选出河源市东源县仙坑村八角楼修缮工程等四个典型案例,为乡村振兴中加强文物保护实践,促进文旅融合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积极探索。

今年4月17日,“2022年度广东省文物古迹活化利用典型案例”公布,河源市仙坑村登云书院遗址活化利用项目在列。河源市仙坑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的登云书院曾是东江流域重要的文化教育空间。

该活化利用项目是仙坑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计划的一部分,通过建设循环游径对遗址进行环绕展示,使人文历史空间得以再现,并新建图书室作为居民阅读及举办村史教育和文化活动的场所,带动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与提升,助推仙坑村获得“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称号。

活态传承乡村“非遗”

广东各地非遗资源众多,广大乡村更是优质资源的富集地。在乡村振兴中,广东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活态传承,有效盘活乡村非遗。

推动各地建设非遗工坊,是广东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去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下发通知,推动各地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帮助乡村地区居民学习传统技艺,传承乡村文明,提高内生动力。

日前,“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名单”已经公布,包括梅州市光德陶瓷烧制技艺非遗工坊、韶关市宰相粉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在内的10家非遗工坊入选。

此外,广东通过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设,加强对乡村地区非遗资源的发掘。其中,将新会古井烧鹅制作技艺、德庆竹篙粉制作技艺、汶水塘捕鱼节等一批乡村地区非遗项目列入由省政府公布的第八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去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广东还举办第三届广东非遗购物节活动,让非遗产品通过网络走入千家万户,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据不完全统计,活动期间全省线上线下共销售2700多种类型的非遗相关产品,其中文创产品16619件,销售总额12200余万元,覆盖老字号195个。

【文脉实践】

 1 “四季村晚”示范活动上演

今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公布了2023年“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其中,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小三江镇三联村入选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4月22日(农历三月三),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小三江镇三联村举办广东首场全国“四季村晚”春季示范展示活动。

“三月三”对于壮族的同胞来说,是无比盛大的节日。本次活动内容包括非遗展演,锦绣长廊及文艺汇演,“粤菜师傅”壮家美食品鉴,品类丰富的美食农产品等展销,唱腔优雅、曲类繁多的壮族山歌,歌墟节游园会等8项活动,节目融入了乡土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展现了独具魅力的壮族风情,让现场嘉宾客人们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壮族“三月三”。

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的举办,恰逢壮族同胞的“三月三”歌墟节与传统踏青的节日,也为乡村旅游宣传提质增效。

 2  古镇打造乡村文化平台

今年1月10日,广东赤坎古镇侨乡国际旅游度假区启动试运营。经过多年修缮打造的赤坎古镇张开怀抱,迎接八方来客。在这个兔年春节假期,超过21.8万人次前来探访赤坎古镇。这是“江门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结出的硕果。

江门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是首批10个广东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之一。该项目通过对赤坎古镇建筑进行保护与活化利用,延续古镇历史风貌,传承和弘扬华侨文化,努力把赤坎古镇打造成集岭南文化、华侨文化、乡村文化、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展示平台。

该项目发挥侨乡资源优势,以赤坎历史文化特征最显著的风貌老街作为历史景观轴线,以潭江内河及周边沿江建筑景观风貌形成的黄金河岸和码头景观的沿江传统风貌为轴线,将赤坎两大家族关族和司徒氏的自然领域分成上埠核心和下埠核心,展现20世纪初期赤坎商贸繁荣景象和市井生活。


 3  非遗工坊带领群众致富

东莞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坊入选“广东省2022年度十大优秀非遗工坊建设案例名单”,体现出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据介绍,高埗矮仔肠制作技艺非遗工坊拥有现代化标准厂房一万多平方米,是集生产、旅游、研学、新零售、新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近年来,该工坊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联动岭南地区数十家腊味企业、专家学者、设计师、文创开发企业及协会,共同探索腊味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与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牦牛肉供应基地,开启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该工坊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每年定期举办培训,提升员工技能。省级传承人吕衬婵及其父共培养徒弟40多位,其中已有6位通过学习技艺成功创业。此外,该工坊定期开展非遗传承活动,在校园、社会团体授课累计达500多节,受益群众有十几万人。

【文脉链接】

首批文旅赋能乡村振兴十大典型案例

1、广州市“世间香境·七溪地”项目

国家3A级旅游景区,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品牌。该景区结合芳香生活旅游方式,推动当地乡村旅游发展,通过采购农副产品、聘请周边村民承包芳香基地业务、租住农民闲置房等方式,解决周边农民就业。

2、汕头市“探韵丹樱研学拾趣”项目

以农业产业化与乡村旅游为基础,集农业休闲观光、科普研学教育、农产品种植养殖、花卉销售及绿化工程、生鲜配送和终端零售于一体。园区配套有四季花海、果蔬采摘园、帐篷营地等,为开展农事实践和劳动教育提供良好场所。

3、佛山市紫南村

2017年以来,紫南村开始培育文旅融合、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单位、创建国家4A级景区的发展道路,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旅游+农业等系列业态,提升紫南村人居环境,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4、佛山市三谭故里红色文化旅游区

依托红色璀璨、古色生辉、绿色飘香三大核心文化,深化“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把丰富的红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农民致富的绿色产业优势,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

5、河源市连平县乡村振兴南部片区示范带

以“一心一带”为核心规划,以32公里乡村振兴精品碧道贯穿4个镇,12个行政村,3个重点景区及1个核心产业园区。碧道融入当地乡村文化和特色文化符号,使乡村艺术化、文明化,农业与旅游相融合并植入特色IP,使乡村突显亮点。

6、江门市赤坎古镇华侨文化展示旅游项目

该项目是江门市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国家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成为全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重点项目和典型范例,打造文旅发展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7、茂名市“中国李乡·山水双合”项目

在保持完整的乡村风貌和农林环境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开发村域空间资源,将其打造成集度假观光、滨河商业、三华李文化、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主题文旅村庄,成为游客出游打卡的热门地区。

8、肇庆市贺江碧道画廊

位于肇庆市封开县江口街道至大洲,2020年、2021年时成为广东省南粤古驿道定向越野大赛赛场。该项目有效盘活周边特色旅游产品销售和县城酒店、民宿市场,成为封开县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旗帜和标杆。

9、潮州市千庭单丛文化茶旅产业园区

千庭茶文化庄园位于海拔1150米处潮州市凤凰山坪坑头村鸭屎香原产地,是一个集景点观光、养生休闲、生态度假、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茶文化庄,是“单丛茶文化”的休闲茶文化现代农业基地。

10、揭阳市揭阳玉雕工艺传承创新项目

阳美村是4A级景区(阳美玉都景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阳美玉雕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集玉文化、优秀工艺、产业集群、文旅融合等主题于一体,也是乡村走向振兴、农民逐步富裕的缩影。(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总策划/李斌 杜传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赵红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本期统筹/陈桥生 邓琼
主办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夏杨
编辑 | 陈晓楠
校对 | 桂晴

编辑:陈晓楠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