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上作文 | 品一品张颂文笔下的深情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易芝娜 发表时间:2023-04-25 19:01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易芝娜  2023-04-25
艺术表演的真实感,离不开人间冷暖的体验

(本栏目与广州市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作文题】

一部《狂飙》,让张颂文成为2023年开年最受关注的男演员。他写的一篇散文《在心里点灯的人》(原文发表在2017年第3期《天涯》杂志上,8000多字)最近作为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出现在贵州省高中一模考试试卷上。

张颂文在文中深情回忆了一个影响了他童年时代的重要人物——吃红烧肉不腻的算命先生盲佬:

“他失去了眼睛的功能,看不见表情,就必须要用心和耳朵来读人,呼吸、音调、语气,甚至动作幅度不同所产生的摩擦,都成为他读心的依据,我觉得他比常人都明白,比有眼睛的人更精明。”

“在乡亲们心目中,盲佬代表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神秘,不可抗拒的力量,是冥冥中的启示、暗夜里的微光、万能安慰剂。长大后经历了很多事,才意识到,盲佬的手段并不高明,但他摸透了人性,他懂得那些被苦难浸泡的人们在渴望什么,他让人们的心变得熨帖。该他有一碗红烧肉吃。”(节选)

要求:阅读《在心里点灯的人》,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习作①】

盲眼见大智,诚心点明灯

文/吕佳凝 广东广雅中学 高二(12)班

今年夏天,电视剧《狂飙》爆火,惊叹于演员张颂文炉火纯青演技的我,读了他的散文《在心里点灯的人》后,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也收获了一些思考与感悟。

这篇散文结构清晰,由“我”对红烧肉的记忆引出了可以天天吃到肉的“盲佬”,逐步刻画出“我”记忆中那个通晓人心、细致温柔的盲佬形象。“他的存在,是一种温暖。他的吉言像黑暗里的微光,让穷苦的人心里有盼头。”

然而,盲佬只陪伴了我的童年,最终无人知道他去了哪,由此在散文最后还表达了一种怀念与感激,赞美盲佬的存在如灯一般温暖,为人们带来力量、指明方向。

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含蓄深沉,显然作者是善于运用各种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旨的。

尤其文章开篇,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盲佬吃红烧肉的场景,将盲佬吃肉的神态之“视觉”与动人的交响乐之“听觉”相通,令盲佬吃红烧肉时的痴迷沉醉之态跃然纸上。

作者还用比喻的手法,比如“盲佬的双唇如同涂了润唇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盲佬的满足和惬意。同时,充满童趣与乡土气息的语言,也仿佛将读者带到了小村中满足地吃着红烧肉的盲佬面前。

散文中,对于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写颇为传神,的确贴合了人物身份,充满真实感。

让我对于“愚昧”的“算命”和“信命”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的是,在文章接近尾声,“我”自以为聪明地拆穿“盲佬大师”的骗术,姐姐们却没有如想象中那般夸赞我的“犀利”,回应我的是沉重的尴尬。

作者说“所有的算命先生,都是天然的心理学家”——盲佬坦言自己不懂什么真本事,多年后的“我”也看穿了他的“小把戏”,他只是用自己的智慧在疏导人的关系,给人以善意、积极的力量,是大家眼中“心里有灯”的人。

在那些艰难、单调的日子里,一句吉言就是一个希望、一种安慰,所以没人愿意拒绝和破坏盲佬带来的美好。那是一种“无害”的信任,我们无需自作聪明地打碎它们。

盲佬与“我”的感情令人动容。热衷于吃肉的他会把红烧肉先给“我”吃,不拘小节的他总能敏锐地察觉到“我”的心不在焉,他会郑重而温柔地向“我”表达期许与支持……盲佬于“我”,是成长的引路人,是智慧的启迪者。

也许正是跟着盲佬、观察盲佬的经历,让作者张颂文学会了洞察人心,看这人来人往的世间百态,这段经历甚至对他的演艺事业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我不由地想,童年时能有这样一位掌灯人,实为一件幸事。

读书至此,我眼前浮现一幅画面:秋风中麦香充盈的古朴小巷,一个仙鹤般的人,带着懵懂少年,吟啸徐行。

(指导老师 谢璇)

【学生习作②】

“真”,自能动人

文/杨晓君 华南农业大学中文系2021级

演员张颂文的散文《在心里点灯的人》登上高中语文试卷,引发网友热议。这篇散文中华丽的辞藻并不多,触动人心之处应在蕴含于文字之间的“真”。

有真诚的关怀——文中的“盲佬”作为算命先生,“摸骨算命,趋吉避凶,解答人生困惑,指点命运方向,凡事皆可问”,但看过文章后才知道,盲佬这个“算命先生”并没有真给人算命的本事,他只是懂人之需求。

比如告诉死了老婆的大叔,“你放心,你还会遇到好的,遇到了你一定要珍惜!你下一个老婆好得很,你好好待她”;告慰将要送孩子远行的父亲,“非常好呀,你这个小孩不得了,到镇上学习成绩会非常好,而且身体很棒,对姑姑也孝敬,姑姑会很喜欢他”;安慰儿子在外打工的老太太,“没问题,南方好,特别好。能赚钱,将来能盖房子。他回来就会有媳妇啦!”

来算命的人也许并不需要一个确切的回答,更不会倚仗一个从别人口中说出的“命数”去改变自己的选择,当大家心甘情愿地去问盲佬的时候,他们不过是希望用一碗红烧肉去换取一句真诚的鼓励和吉利的祝福。盲佬在这时就是一个“定心针”。

是的,生活是充满苦难的,人的一生就像生活在梅雨季节,时常潮湿、阴郁,却也会为那一句“明天会出太阳”而对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明天充满盼头,因此才得以在雨中微笑前行。

有真实的形象——盲佬这个形象是有血有肉的。这个能够“在心里点灯”的人究竟有什么特别?他的秘诀不过是个人细致的观察和在生活中积攒下来的经验。

这也正是他根本区别于后面“我”所找的那些算命先生的地方。他是在用善意回应那些需要示意的人们,他真正能“看”见的,是每个人心底的需求。所以他才是活在人们渴望深处、照亮希望的那盏灯。

但盲佬也是个四十多岁还没讨老婆的中年男人,所以文中有这样一段:

“他对美的追求,全都释放在那些他摸过的年轻细嫩的手掌上。遇到年轻女孩问卜,他格外喜欢摸骨,摸了右手还要再摸左手,摸过双手还要再顺着手腕向上摸到肩膀和锁骨。一边摸一边露出愉悦的笑容。摸完总是会说一大堆吉利的话,末了再送一枚老铜钱,嘱咐女孩用红丝线穿了挂在脖子上、手腕上或脚腕上。换了年纪大的女人或粗糙的男人,他就会摸得比较快速干脆,几句话就能把人打发走,多半也不赠送铜钱。”

诙谐的对比,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双标”的盲佬。但这段语言并不会让读者产生厌恶,大抵是因为这种行为情有可原,所以我们能够理解,作者笔下的就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有真挚的感情——作者文末写道:“见过太多的假天师、假活佛、假隐士,越发地怀念盲佬。”他怀念的,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善意。

张颂文在另一篇散文《火柴天堂》中,也写过“慢慢地,让心里住进一个老人”。他显然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有过思考,所以明智;在生活中不失观察,所以细腻;在前行中不忘回望,所以温柔。

无论做演员、做导师,他都怀着无比真诚的、对他人的尊重和善意。因为那位心怀明灯的盲佬,让他得以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和自己的价值。他也希望能将这盏灯延续下去,于是“灯”可以长明,情得以常在,文所以动人。

【学生习作③】

于质朴处见人情之美

文/肖骊蒨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21级

《在心里点灯的人》是演员张颂文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最初发表于2017年,今年4月却出现在贵州高中一模试卷上。

作者回忆了童年时所遇到的一位算命先生——盲佬。盲佬自称能指点迷津、趋吉避凶,他能言善道,所预言之事又似乎总能应验,因而在乡间颇有名气。但盲佬并非真的有预见未来的本事。他的诸多占卜,靠的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以及人情世故的经验。

正如作者的评价:“他指点迷津的方法和心理咨询师解开心结的思路异曲同工。”

但在生活艰难的年代,盲佬的话语无异于一针安定剂,大多数求问于盲佬的乡民,无非只想听到几句吉祥的祝福,用以验证自己所选道路的正确。因此,盲佬所象征的精神意义,远大于其本来的职业目的。

从盲佬和村民的交互中,我们能感受到人性之淳美,人情之温暖。盲佬重病,是作者的母亲慷慨解囊,出手相助;当作者或其他村民遭逢苦难时,盲佬又以他抚慰人心的话语,重燃人们对生活的热望。

盲佬如同一位登台表演的魔术师,即便观众稍加靠近便能看到他手中的丝线、帽中的机关,可盲佬用话语施展魔力,却能让观众暂且忘记揭开幕布的欲望,只沉醉于眼前瞬时的欢愉。

魔术师的表演效果离不开观众的配合,而盲佬能常年在乡间为人占卜吉凶,其实也是乡民与盲佬相互作用的结果。乡中百姓虽身负生活之重担,忍受着匮乏与艰辛,却并未被它压垮,反而永远把目光看向未来。

不论是送子外出念书,还是兴工动土建新房,人们渴望看到未来的光明,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靠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缔造充满希望的人生,踏平一路崎岖。盲佬的把戏并不难识破,但艰难岁月里,不论是赠给远行之人的一句吉言,还是对生活失意者的一个提醒,其中蕴含着的人情温暖,都焕发出光华,弥足珍贵。

当岁月流逝,盲佬渐渐消隐在作者的回忆里,但这份暖意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

作者以清新俊逸的语言重温童年旧事,也细细勾勒出民风淳朴的乡村时光。文如其人,这种细腻和质朴的风格也呈现在张颂文本人的身上。

张颂文曾将他的表演事业比作绿植,“只有与土地连接起来才不会被大风吹倒”。艺术表演的真实感,离不开人间冷暖的体验,唯有感受真实朴素的百味人生,方能铸造一番生动与鲜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彭继业

编辑:易芝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