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新知 | 春日求亲,动物们也是拼了…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易芝娜 发表时间:2023-04-01 13:4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易芝娜  2023-04-01
敲黑板:河鲀与河豚可不是一种生物哦!

文/鱼鱼
图/视觉中国

春天已经来了,又到繁殖季。为了完成“繁衍”重任,动物们都在精心策划“求偶大计”。

对于它们来说,“求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它们可是煞费苦心。其中部分动物的求偶方式在我们看来甚至有些另类,比如以下四位。

无论是通过展示自己、建造巢穴,还是公平竞争,甚至是付出生命,它们做的一切都是在原始本能的驱动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延续基因。

努力“画画”的河鲀

为了吸引雌性河鲀,雄性河鲀会游到水底,用鱼鳍拍打水底沙子,形成一个非常对称的图案。为了美观,它们有时候还会找一些贝壳来敲碎,并填在图案的凹陷处。

工程一旦开始,河鲀每天都会花费时间来进行图案的设计与修改。通常,一个图案的制作会花费掉一只河鲀六到九天的时间。

接下来,雄性河鲀会开启等待状态,如果有雌性喜欢某个图案,它就会找到图案的制造者,并且在正中心位置与其交配产卵。

科学家发现,沟壑越多、形状越复杂的图案,能吸引到河鲀异性的可能性越大。而那些没有异性欣赏的图案作者,通常只能以“白忙活这一场”而告终。

“用生命求爱”的澳大利亚袋鼬

澳大利亚袋鼬个子小,粉鼻子,背上长着白斑。它们为了繁衍后代,可是相当疯狂——一到繁殖季节,袋鼬所有的生活就只围绕着一个词展开——交配。

因为竞争激烈,雄性澳大利亚袋鼬为了寻找配偶,必须四处行走,才能发现雌性。这趟行走之旅,堪称一条“自杀之路”。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常雄性袋鼬的寿命很短,只能活一个繁殖季,而雌性则相对较长,大约可以活过四个繁殖季。

雄性袋鼬都明白,想要在这一生中仅有的繁殖季将自己的基因留下来,就只能尽量找到更多雌性,争取更多的交配时间。所以一到繁殖季,雄性袋鼬通常都会放弃睡眠和进食,一直不停地寻找交配机会。

有资料显示,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研究的一只雄性袋鼬为了寻找配偶,一夜之间走了10.4公里。对于这种小型动物来说,这无疑是一段非常漫长的道路。

而经过一夜跋涉的它仍然没有停下来,还会继续前行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事实上,此时它已经因为过度劳累,状态非常不好,甚至眼睛也看不清东西了。

所以,说它们是在“用生命求爱”,一点也不过分。

“都想当爹”的海扁虫

海扁虫,外形挺像海蛞蝓,但是关系差得远。它们身体就像刚擀好的饺子皮一样呈扁条形,而且没有呼吸和循环系统,全身只有一个小口完成进食和排泄。

这样一个简单的生物,却因为奇葩的求偶和交配行为,令人类咋舌。

海扁虫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每只海扁虫都同时拥有雄性和雌性两套生殖器官。在动物界,雌雄同体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海扁虫在求偶过程中却总是会纠结“在这段关系中到底谁当爹谁当妈”的问题,并会因此而大打出手。

海扁虫全身都软绵绵,但你不要以为它们没有攻击力。

它们会娴熟地使用自己的雄性生殖器官打架——于是在水中,两只繁殖期的海扁虫一方面想方设法扎入对方表皮完成授精,一方面还得提防着对方扎到自己,不然承担生育责任的就要变成自己。

这一来一回,就像是在“击剑”。不过,双方既是爸爸又是妈妈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又炸毛又翘臀”的大鸨

大鸨是最大、最重的飞行鸟类之一。

繁殖期到来,雄性大鸨的外观会发生一些变化——喉外侧会长出白色的纤羽,看起来像长者的白胡须,颇有一些成熟稳重的味道。

当雄性大鸨发情后,它们就会把尾羽向上抬起,想露出更多的白色羽毛去吸引异性。因为雄性露出的白色羽毛越多、越白,就越能得到雌性的欣赏。

为了使自己的毛量看起来更多,雄鸟会尽可能地把尾羽往上抬,使出全力展示,同时还会把脖子和胸前的羽毛炸起来,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强壮。

准备好这些工作,雄鸟就会开始向雌鸟求偶,方法还是像很多鸟类那样围着雌鸟边转圈边跳舞。雌鸟通常会仔细地查看雄鸟的白色羽毛,如果感兴趣,雌鸟就会上前用嘴帮对方打理羽毛,表示“我同意了这门亲事”。

(来源:蝌蚪五线谱)

【小知识】

河鲀和河豚有区别

我们常常讲,每年春天1月至2月是吃“河豚”的最好季节,此时的“河豚”处于产卵期,味道十分鲜美,营养价值也很高,但此时的“河豚”也是毒性最强的时候,吃之前还是先考虑一下生命安全,不要随便进食。

但你或许不知道,此处所说的“河豚”其实指的应该是“河鲀”。只不过现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习惯叫它“河豚”。

从生物分类学来看,河豚与河鲀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生物

首先,它们科属不同。

河豚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鲸目、齿鲸亚目淡水豚总科哺乳动物总称。

河鲀则为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辐鳍鱼纲、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鱼类的总称;

其次,它们的毒性也不同。

河鲀脏器和血液均有剧毒,加工成美食时,如果处理不当而食用,轻者中毒,重者丧命。

而主要生活在江河中的河豚,腹内脏器是无毒的,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和人类最为亲近的一种动物。

如今人们之所以把河鲀都说成了河豚,或许是源于宋代苏东坡曾写下的“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等诗句。

现代的汪曾祺也沿用此说,写下的“六十年来余一恨,不曾拼死吃河豚”。这个“河豚”指的应该正是那个会鼓起肚皮的有毒的河鲀。

的确,在古代人们对此是分不清的。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豚的意思本是“小豕也。从彖省,象形。从又持肉,以给祠祀”,也就是指小猪或者祭祀用的猪肉。这与现在的河鲀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鲀”字最早出现的文字记录,应该是南朝梁国顾野王编撰的《玉篇》这部古代字典里,简单地记载了:“鲀,鱼名。”

所以,苏东坡说的“河豚”可能指的只是在水中捞起来的某种美食,是指春夏时节洄游到江河入海口的几种鱼类,至于是不是“河鲀”,也全凭后人猜测,应该并没有标准答案。

(浩源)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易芝娜
校对 | 林宵

编辑:易芝娜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