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崇正谈《归潮》:时代在变,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文学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发表时间:2025-08-19 14:20
羊城晚报•羊城派  作者:孙磊  2025-08-19
将潮汕文化元素熔铸为有机整体

8月17日,作家陈崇正携长篇小说《归潮》亮相茂名书香节,以“历史叙事与文学流变”为主题,与读者展开了一场关于故乡、历史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对话。作为广州文研院专业作家、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崇正著有《归潮》《香蕉林密室》《折叠术》等多部作品,曾获茅盾新人奖、广东“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

故土潮州:历史深处的文学根脉

“这是我第一次到茂名,原以为只是滨海城市,来了才发现既有工业气息,又有冼夫人文化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陈崇正从茂名的初印象开始讲起,将话题引向同样靠海的故乡潮州。

他解析道,潮汕“三江出海”的地理特质,让地少人多的先辈们在动荡年代远渡重洋,形成“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的格局,也孕育了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其作品《归潮》便扎根于此历史土壤,书中诸如通过红头船、侨批等元素还原先辈“赚两块钱寄一块回家”的艰辛,以“一纸还乡”的传统诠释潮汕人“落叶归根”的文化基因。

他特别提到创作中的历史求证细节,包括从留存的侨批、日记中挖掘真实故事,甚至收录村民口述的抗战记忆,如日寇屠村后小溪泛红、空心菜疯长却无人敢摘的震撼场景。“将这些历史碎片串联成文学叙事,恰如将潮汕文化元素熔铸为有机整体。”这部出版一年多的作品因细腻书写潮汕华侨记忆收获大量读者,不少人因共鸣而落泪。

“《归潮》就像一座非常精致的建筑物,容纳了很多文化元素。”陈崇正介绍这部十万多字的作品,将潮汕木雕、潮剧、英歌舞、婚丧习俗等文化元素融入人物故事。

他以潮州“韩山韩江”为例:韩愈在此为官仅8个月,却因兴文教化被百姓以山水铭记,印证“文脉传承不在时长,而在深远影响”。他强调:“这些‘在地文化’需通过文学记录传承,成为后代的集体记忆。”

他鼓励茂名读者挖掘本地文化素材:“就像茂名的冼夫人、化州橘红等特色,都能成为文学创作的富矿。”他还结合自身8年从教经验建议青少年写作文可从祖辈的家族故事入手,“日常积累的老人口述,都是最鲜活的素材”。

百年回望:“故乡书写”的文学流变

分享会上,陈崇正以宏阔视野为读者梳理了“故乡书写”的百年流变。他对比了鲁迅《故乡》中“闰土喊老爷”的隔阂疏离,沈从文笔下湘西的田园牧歌滤镜,以及莫言高密东北乡的魔幻色彩,指出每一代人的故乡叙事都烙印着独特的时代刻痕。

“鲁迅是拿着放大镜、显微镜走进故乡,观察它的变化。这启发我们,写作有时需要抽离,去审视熟悉的人和事。”他话锋一转,指出当代作家面临的新命题,“拆迁让故乡消失,城市移民可能失去了‘老家’的概念。时代在变,每一代人都需要自己的文学。”

他还将思考延伸至AI技术革命对文学的空前挑战:“莫言、余华那代作家思考的是如何用新语言讲好故乡故事。而我们这一代,面临的可能是‘文学是否还会存在’的根本追问。AI已经在‘革命’了。”他认为当代文学既要像《归潮》这样深情回望并书写历史,又必须勇敢地面对未来。

文|记者 孙磊
图|主办方供图

编辑:周欣怡
返回顶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