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笔记寻找精神密码》是作者李宜航去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参加第3期年轻干部党性教育专题研修班培训后写下的学习思考与体会,与此后的《井冈山笔记 解码红色基因》《中央党校学习笔记》一起构成了“学习三部曲”。《延安笔记寻找精神密码》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开办以来第一本由学员边学习边写作同步完成的著作,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由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配备至学员公寓的除教材外的著作。
下午自学。
推开窗,清风徐来,绿树婆娑,远山也如黛……一本《毛泽东在延安》(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出版)就这样和我促膝交谈。
这本书视角别具——只截取1936—1948年这一段;坐标清晰——毛泽东在延安;内容聚焦——窑洞里的智慧。它最大的价值在于,可以让如今的读者,穿过历史的云烟,从延安红色的底色中,感受到当今的中国与昔日的延安一脉相承,进而从红色智慧中汲取营养,再出发。
书中讲了这么几件史实,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一件是1941年6月3日,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天降大雨,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在会场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闻后极为震怒,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立即制止:“你们倒是应该调查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小组到固临蹲了两个月,发现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增加,老百姓负担过重,产生了不满情绪。《固临调查》报告指出:这些情形如不改变,则要进一步深入与加强我们的工作是不可能的。此事触动毛泽东开始反思政策,也正是发动轰轰烈烈大生产运动的诱因。再看看当下,多少官员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更不消说咒骂了,动不动就扣帽子,因言治罪,哪里还有一点共产党人的影子?
一件是在延安时期,每逢文艺演出,毛泽东总是不忘派人请周围的群众一起来看。他察觉机关的人来得早,坐在了前边,便对机关人员说,老乡们收工晚,路又远,看戏的机会少,我们应该让他们到前边坐。此后每逢演出,大家就请老乡们坐在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制度”。“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如此心中时刻装着百姓,百姓怎会不心心相印?!反观如今的一些干部,不仅不为民着想,反倒与民争利,百姓怎能不怨声载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市、县委书记们念过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副对联,金声掷地,真应该被每一个共产党员牢记。
还有一件是毛泽东的烟草情结。毛泽东一生“烟不释手”,许多重大决策都是在烟雾弥漫中完成的。美国作家R·特里尔曾写道:毛泽东至少有60年的抽烟历史,可能任何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抽的烟都不如他抽掉的卷烟多。只有一次,毛泽东控制住了烟瘾,那是为了人民的最高利益——1945年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因为蒋不抽烟,毛泽东始终未吸一支烟。蒋介石见状非常吃惊,对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实在不可轻视。
延安,在祖国的西北一隅,硬是托起了中国革命上升的弧线,长出了“为人民奋斗”的脊梁,成为指引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灯塔,代表光明与进步的革命圣地。1938年,瑞士记者博斯哈德就曾写道:“越接近延安,背着行装、徒步而来的青年人也愈来愈多。这些青年人被战火从学校里赶出来,背井离乡,期待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归宿。”光阴荏苒,而毛泽东在此生发出的红色智慧,也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值得更多的党员干部来溯源寻根,醒脑补钙,担起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