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胡田甜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邓勃
今天(6月5日),“齐鲁汉风”展在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下简称“南博”)开展。本次展览展出了来自山东博物馆等八家单位收藏的十余座山东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精品文物共354件,其中一级文物45件,二级文物49件,三级文物64件,汇聚了山东出土的汉代文物之精华,尽显巍巍齐鲁,浩浩汉风。本次展览将持续展至9月5日。
汇聚十余座汉代诸侯王墓文物
主办方介绍,作为目前发掘汉代诸侯王墓最多的省份之一,山东已发掘十余座诸侯王陵墓。本次“齐鲁汉风”展览以临淄大武齐王墓、巨野红土山昌邑王墓、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等汉代诸侯王墓出土文物为主,通过“赫赫威仪”“民熙物阜”“黄泉碧落”三部分,勾勒出巍巍齐鲁的雄浑汉风。
其中,“赫赫威仪”部分总体介绍了汉代的王国与侯国,琳琅的美玉与华贵的车马器既是汉代诸侯王高贵身份的象征,也是我国古代精湛手工业技术的代表。“民熙物阜”部分展现了汉代山东发达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当时山东农业进步,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黄泉碧落”部分通过陶俑、兵器、博山炉等随葬品,营造出汉代诸侯王理想中的冥界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
述说山东仙山盛景和海丝遗风
本次展览通过众多出土文物,述说山东的仙山盛景和海丝遗风。山东地区三面环海,港口、渔场、盐场遍布,有着历史悠久的海洋文化。本次参展的博山炉、银豆等文物,体现了汉代山东开放的海洋文化。魏家庄汉墓出土的一件鹤踏龟背铜博山炉描绘了一只仙鹤立在龟背上的形象,造型精巧别致。在古代传说中,蓬莱、瀛洲等仙山由巨龟背负着在海上漂浮,仙鹤则是仙山上常见的灵物。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是世界远洋贸易史上的重大事件,山东与岭南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其起源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978-1980年,淄博市临淄区大武乡窝托村西汉齐王墓随葬坑1号坑出土一件裂瓣纹银豆,与南博出土的银盒造型极为相似。裂瓣纹又称蒜头纹,这种纹饰由锤鍱的方法制成,曾流行于古波斯安息帝国(公元前247-前224年)的银器上。所以,这类裂瓣纹银盒或银豆,通常与海外文化有关。
汉代诸侯王系列展继续推出
本次“齐鲁汉风”展览的展品来自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济南市考古研究所、长清博物馆、章丘博物馆、淄博市博物馆、齐文化博物院、巨野博物馆等八家单位收藏的十余座山东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精品文物。这些王墓包括临淄大武齐王墓、曲阜九龙山鲁王墓、章丘洛庄吕王墓、巨野红土山昌邑王墓、长清双乳山济北王墓等。
南博相关负责人介绍,南越王墓作为目前岭南地区的代表性汉墓遗址,与其他地区发现的汉代诸侯王墓渊源久远。南博作为汉文化遗址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向广大公众展现我国历史上最富魅力的汉文化全貌。本次“齐鲁汉风”山东汉代诸侯王墓精品文物特展,是在2016年相继举办“大汉楚王与南越王”“中山王与南越王”文物特展后,南博“汉代诸侯王系列展”回归的重磅力作,希望该展能为观众多角度呈现汉代齐鲁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