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勇强
2020年的开头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回归家庭,一日三餐被烟火气笼罩,好像回到了几十年前,我们的一日三餐几乎都是妈妈解决的,而不是美团、肯德基、麦当劳以及各色各样的餐饮店和加工食物。
自己烹饪的食物与工厂加工出来的食物是有区别的,后者的“原味”被大量破坏,因为加入了许多能让人味觉得到快乐的添加剂、调味剂,家庭烹饪是不会这样去做的。
现在这个季节,沏一壶龙井,咬一口青团(艾糍粑),这大概就是江南能品到的最正宗的春天了。青团亦称清明粿,这种江南传统应季小吃每年都会在这个季节隆重出场,但十几年前多为“家庭版”,如今却越来越“工厂版”了。
在网上看到,饮食界大咖们早早地就出品了各色青团:杭州“知味观”的青团变网红,李佳奇带货5分钟卖出10万个,还有不少甜品店也参与进来,加入各种馅料:酱爆芝士豆乳、鲜花牛奶、琥珀龙井、蛋黄肉松……可谓琳琅满目。这些青团外表青葱翠绿,但许多网友的评论却不怎么配合:“现在的青团就是加了各种馅的糯米团子”,“我们只想吃妈妈的青团……”
前两天超市搞青团促销,拿回家蒸了以后,居然变成了一摊什么都分不出的糊糊。让人忍俊不禁。店家给出的解释是青团是正规大公司出产,是严格的标准化制作,可能蒸煮方法有误。
“工厂标准化生产”慢慢成为食物的卖点,我们的味觉也慢慢适应了从生产流水线上并且已经封装好的食物。
加工食品的诞生其实还不到一百年。二战前,人们习惯于回家用餐。美国的商人为了能把食物卖到普通家庭,他们先把加工好的食品卖到军队。军人每天有训练任务,这种加工好的食物既方便又好吃,可以节省许多时间,被军人所接受,后来普通家庭也慢慢接受了。
在接下来的20多年,加工食品就成了美国甚至欧洲大多发达国家的家庭必需品。从食品加工史上看,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后来出现的肯德基快餐是具有标志性意义,因为食品加工出现了“超级加工”,购买后可不再加工,而能直接食用。肯德基甚至发起了“妈妈休息大餐”,就是说不用妈妈,我们的一日三餐也能解决了。
从此,食品行业蓬勃发展,规模越做越大。我们的一日三餐,离厨房越来越远,在生活和工作快节奏的逼迫下,烹饪成为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我们不愿意为食物浪费自己更多的时间。
而代价却是沉重的。食品加工公司总是以利润为导向的,他们只有追求低成本高效益才能获取更多的利润,这是所有“公司”的运作逻辑。而要低成本地制造出让人重复购买的食品,惯常的做法是加入盐、脂肪和糖以及调味剂,刺激人的味蕾,这样才能满足味觉的无尽渴求,让人们不断购买。
而由此导致的一系列如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公共健康问题,慢慢成为人类的健康灾难,但目前没有人会这样认为。
因为,我们可能从中获得了更多时间用来赚钱,而烹饪需要时间与耐心,会带来不少烦恼,两者相比较,每天靠外卖“续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今年以来的回家烹饪生活新方式,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食物健康的视角,能否带着审视的眼光看待那些加工食物,它毕竟事关我们的健康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