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莉斯汀
一支专业的潜水团队最近在澳大利亚西海岸海域,发现了一种至少长达45米的生物——管水母,这可能是目前世界上被发现的最长的动物。不过,有趣的是,因为有科学家们认为管水母是由许多有独立动物生命特征的个体组成的群居动物,所以也有人认为,它只是无数个体的拼接,这里所谓的“45米”并不能算为一个整体的长度。
从外形来看,似乎是“一只管水母”
被发现的这个生命体,看上去就像一卷漂浮在海平面下的长绳子,整体呈现为一种半透明的线条状。研究人员是通过遥控飞行器用激光来确定这卷“绳子”的外环大小,再根据其直径来估算出它的长度的。
海洋专家表示,管水母是一种深海食肉动物,与水母和珊瑚有亲缘关系,它们的捕食对象包括微小的甲壳类动物、鱼类,甚至是其他管水母类动物。
管水母的生存状态也类似于珊瑚,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一只管水母”其实是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也被称作“游动孢子”。而“一只管水母”所有的游动孢子都起源于一个最初的受精卵,后续通过无数次的克隆,产生更多的游动孢子。它们本身也是可独立生存的多细胞生物,但显然都选择了“抱团”生存,从而形成管水母这样一个复杂的巨大生物体。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管水母并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以“群”为单位的一组群居动物。
令人诧异的生存方式
之所以说管水母的存在让科学家们要考虑是否应该重新定义“个体”这个词,是因为管水母有着奇特的生存方式,这让它们与珊瑚等生物的“群居生活”又完全不同。
两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其一,管水母的不同游动孢子会被赋予不同的特性;其二,每个游动孢子都特异性地只具备某一种功能,它们一旦获得某种功能后,就将失去执行其他功能的能力——可能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得不“抱团”生存。
比如,有一些游动孢子会演变成“泳钟”状,它们规则地排列在管水母顶端,靠着肌肉节律收缩推动管水母进行移动,但这些游动孢子只能执行这种单一功能;而具备捕食功能的游动孢子,则会演变出细长的触手,负责捕捉食物并送进管水母体内,交由另一类的虹吸管个体来进行营养摄取。后面的两种游动孢子却没有游动的能力。
因此,这种管水母在最初诞生后,会逐步明显地分成两个克隆生长区域,一个被称为“泳体区”,主要负责产生“泳钟”;另一个被称为“下体区”,这部分生成的游动孢子能具备更多类别的功能,比如捕食、繁殖与保护功能。
它让人质疑“个体”的定义
我们通常认为,“生物个体”是指由一个细胞构成或多个细胞集合而成的、能够成为独立生存个体的单个生物体。要具体地分析“个体”,可能还需要拆分为环境个体、行为个体和演化个体等。但如今在管水母这里,科学家开始产生质疑:这样来定义“生命个体”是否不够全面?
因为从演化上来说,管水母所有的游动孢子都有着相同的基因,有着同一个克隆源头,而且几乎是同时生存、同时死亡的。因此管水母确实是个体的基础,每一个游动孢子也能被称作生命个体。但从环境生存能力、行为能力等方面来看,不同功能的游动孢子最终都只能以管水母这个巨型个体的形式才能生存,所以它们也不能算独立的个体,只能以管水母为个体单位来形容。
这个让生物学家感到困惑的问题,目前来看应该还没有标准答案。但或许正是这样,我们才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奇妙,更能明白世界为何永远都让我们充满好奇。
来源 | 金羊网
编辑 | 那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