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乃超、欧阳山、草明、丘东平——这四位广东的“左联”作家,在20世纪30年代都曾深入参与“左联”的创始和发展,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岭南血脉。为献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90周年,花城出版社近日将上述四位作家的作品,纳入《广东“左联”作家作品及研究》丛书推出。
这是该丛书继首批收入洪灵菲、戴平万和冯铿等作家之后,第二批出版的作品。
构成:“左联”作家中广东籍占1/7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简称“左联”。为回应时代的集结号,当时在上海的广东革命作家纷纷加入,汇入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洪流中。
实际上,在“左联”成立之前的1925-1927年,茅盾、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王独清及鲁迅等先后南下,携风带雨,给广东革命文学带来了风雷之声。“1927年1月,鲁迅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文学系兼任教务主任。”鲁迅的到来,对广州革命文艺青年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中国‘左联’及各地‘左联’的筹备和建设中,广东作家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广东“左联”作家作品及研究》丛书主编黄景忠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据姚辛的《“左联”史》统计,“左联”成员约440人,其中广东籍的“左联”作家就有60人左右;参加“左联”第一次筹备会议的11人中,广东籍占3人;参加“左联”成立大会的40余名代表中,广东籍的占近10名。
此次丛书新推出的四位广东作家的作品,分别为《红纱灯:冯乃超作品及研究》《一代风流:欧阳山作品及研究》《原动力:草明作品及研究》《第七连:丘东平作品及研究》。“这些作家的文学写作是和革命事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在20世纪30年代都曾深入参与‘左联’的创始和发展,是中国左翼文艺运动中不可忽视的岭南血脉。”该丛书责编陈诗泳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丛书为每位作家都重新修订了年谱。“在通读传记、原作的基础上,进行逐年、逐项核查年谱,一条一条重新找到原文献核对。”黄景忠表示,其实这些作家此前都已有年谱,但存在不少错漏,修订非常有价值。
创作:“发现了一个新世代的身影”
在“左联”的文学创作中,广东作家表现突出,在小说创作及理论建设方面是主力军,在诗歌、翻译等方面也颇有成绩。纳入这部丛书的作家,个个都有一支健笔。
黄景忠告诉记者,洪灵菲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长篇小说《流亡》三部曲,已经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他为“左联七常委”之一,而且是其中最年轻的常委,被誉为“新兴文学的特出者”。他在“左联”的机关刊物《拓荒者》的《大海》、《家信》等作品,代表了“左联”前期的创作水平。
戴平万是“左联”最后一任党团书记,他的代表作《陆阿六》《村中的早晨》等小说,作为“左联”的优秀作品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被当时评论界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
冯铿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作家,被誉为“中国新诞生的最出色的和最有希望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的《最后的出路》《小阿强》《红的日记》是左翼前期女性文学的代表性作品。
丘东平的小说也初露头角,郭沫若称在他的小说中“发现了一个新世代的身影”。
欧阳山历任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为“左联”重要作家,其作品《三家巷》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20年是其逝世20周年。
在理论建设方面,冯乃超在“左联”筹建时即被推举为《理论纲领》的起草人,并任“左联”第一任党团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他所撰写的《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左联”产生之历史意义》《“左联”成立的意义和它的任务》,都是“左联”的重要历史文献。
草明则参与创立广东文学界救亡协会,为较早关注和表现工人生活的左翼作家,1987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
丘东平与鲁迅等63人联合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建立苏维埃政权后他曾任东江特委书记彭湃同志的秘书。
研究:左翼文艺中的“广东力量”亟待开掘
陈诗泳称,目前学界和出版界多着重于挖掘鲁迅、夏衍、冯雪峰等作家与“左联”之间的联系,对大部分“左联”作家的研究还有挖掘空间。
早在1997年,暨南大学饶芃子教授就在《文史知识》第9期上发表《“左联”时期的潮籍作家》,率先提出了对洪灵菲、戴平万、冯铿等几位潮籍作家的重视。目前,对这几位广东籍“左联”作家的研究也已产生了一定成果。但是出版界对左翼文艺中“广东力量”的系统关注度却远远不够,并未系统性地整理出版此类作品及研究。
黄景忠指出,该丛书首次尝试了把广东左翼作家群体的研究和地域文化关联起来,“比如,为什么有那么多潮籍作家参加上海‘左联’,这和上海的潮商有很大的关系;另外,潮籍作家群的文学创作也因地域文化的影响呈现一些特色。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研究是有独创性的。”
“起初是把左联中的潮籍作家作为一个群体去研究,后来广州的‘左联’作家也进入视野,慢慢地,我们的研究也就从潮籍扩展到广东作家。”黄景忠表示,这两个作家群体的形成都可以看到岭南文脉的传承。“对于前者已经比较成熟,已发表了30多篇论文,后者只有单独的作家论,学术界还没有将它作为群体来进行系统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除了系统开展广州“左联”作家群的研究,黄景忠团队还打算将岭南左翼文艺研究与南粤古驿道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合起来,同时在“左联”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方面做一些工作。“我们希望这七位‘左联’作家作品的重新出版能焕发当代青年对本土历史和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引领他们更好地认识本土,认识自我,认识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