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易芝娜
这个旧物场里的东西有点特别——座钟、盘子、桌子、钢琴、沙发、橱柜,还有各种小摆件……所有这些物件都是他们亲自从欧洲各地采购并托运回国的;这个卖场颇有点大,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一个三层旧仓库,收有藏品四五万件。按他们自己的说法,“全国也没几家像我们这么大规模的”;这个旧物卖场还特色鲜明,不仅是地道的欧洲怀旧主题,整个卖场更被设计得像一个“寻宝场”,几乎三步一景,各色物件彼此映衬,让人目不睱接。
难怪这里对外公开不到半年,已迅速成为广州小有名气的热门“打卡点”——拍照、搜罗西洋旧物,随便走一圈就能逛上一整天,收获美照无数,还能淘到心头好。
最近,几位股东商量着,打算把这个旧物卖场继续扩大——不仅只是旧物主题卖场,还要做主题餐厅,做流动主题展馆,甚至成立私人博物馆。
将爱好与情怀相结合
所有的一切,最初起源于一位在欧洲做生意的朋友,如今也是他们的合伙人之一。也是因为喜欢旧物,这位合伙人在欧洲买了一座古堡,里面堆满了他喜爱的旧物件。后来他把古堡卖掉了,想把古堡里面的旧东西运回中国,便找了几位朋友帮忙,又在广州找了一个旧仓库来存放这些旧物。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萌生了办旧物卖场的想法。
“简单地说,就是大家原本都是旧物爱好者,慢慢走到一个小圈子里,便碰撞出火花。”如今负责卖场总体策划、形象设计的罗雄标这样说,“可以说,我们都是有爱好也有情怀的人。每个人对同一样静物的认知都可能会不同,我们觉得这种情怀需要传达,于是就办了这样一个卖场,希望与更多人分享。”
从一开始,他们对这个卖场的定位就很明确:做自己喜欢的、有历史沉淀或有年代感、能反映欧洲文化的老物件。
他们中间有人喜欢玻璃物件,有人喜欢陶器,有人喜欢老式座钟,有人喜欢铜器,于是他们淘回来的东西也会以这些东西居多。但他们都不是什么专业的鉴古专家,对于欧洲文化也纯属业余爱好,在采购这些旧物件时,他们的标准其实很简单:看上去要有故事,要有欧洲工艺特点,然后就是看缘分了。
“我们做的是生活体验馆,而不是古董店。这里的东西都不是什么特别贵重的,它们只是有年代感、有故事——我们想把故事留在‘西洋记’。这些东西贴地气,适合普通老百姓去感受欧洲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又或者能被重新再利用。”
最刺激的是“淘宝”过程
既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为了丰富卖场的内容,除了整理之前古堡里搬回来的旧物,他们还专门跑到欧洲各地的小镇上去“淘宝”。至今回味起来,他们仍觉得这个“淘宝”的过程是做这个卖场过程中“最刺激、最有意思、最值得”的事。
因为有当地人的指点,他们知道在欧洲哪里才能找到真正的“旧物”。
全程参与了采购、如今负责卖场营销的勾思说:“欧洲有很多很历史悠久的小镇。几乎每个镇上都会有一个旧物卖场或者叫旧货集市,当地人会把自己不想要了的旧东西拿到那里去出售。至于价钱,因为不需要通过什么专业鉴定,大家都只是按旧物的市场价出售。有些集市根本没人监管,交易全凭自觉。”
除了这些旧货集市,他们也会去一些镇上的小型拍卖行里买拍品,“欧洲有些小拍卖行与我们平时见到的那些拍卖会大不一样,这里的东西相对于那些旧货集市上的东西通常会更好一些,但也不是什么名贵古董,而拍卖师可能就是物主本人。所以这种拍卖会气氛特别好。”
勾思等人曾在欧洲足足花了两个月时间去做“淘宝”这件事。
他们事先在网上搜集好小镇的地址,规划好路线,然后租车前往。“这些小镇之间可能相距甚远,有的甚至有两三百公里之遥,要一一去逛去淘,并非易事。有时去到一个点,可能什么都淘不到,也可能发现了许多好东西,我们的车都装不下。”
他们从一开始租台小汽车(大车租金太贵)逛集市,到后来换成大车去装货,慢慢越淘越上瘾。“那些小镇通常都风景优美,让人留连忘返。而小镇上的人基本上也都挺很和气,从没因我们是外国人而有所歧视。跟当地人砍价的方式也很有意思,你说他东西不好,他可能会生气,你猛夸东西好,说不定对方反而主动降价卖了。”
最难的还是打包托运。欧洲最贵的是人力,跨国托运费更是高昂。“我们采购了不少旧家具,搬运起来相当费神。”勾思说,有时候买下一件旧家具并不需要多少钱,但要找人将它打包、搬运到车上,价格却可能是这件家具的几倍。最麻烦的是,像旧钢琴一类大件,欧洲人指明必须由专人来搬运,你想自己搬都不行。有时也会遇上热情友好的货主。“在荷兰一家店里,我们看中了一张小茶几,但当时车上已经塞满了,连落地钟都只能打包放车顶上。店家就想方设法帮我们把茶几四个腿拆下来打包,这样便不占太大空间,能塞进车里了。”
想起这些温暖、有趣的故事,勾思便满脸容光。但他说那两个月还真是最辛苦的时光。为了节约成本,很多打包搬运的活都是他们自己干。“每天5点起床开车赶路、淘货,因为路程都挺远,而我们时间有限。晚上回来又要为了节约托运空间,重新打包,干到10点多才睡觉。有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中午饭都是早上做好了带上,饿了就在路边找个小公园坐下来吃几口。”
为生活增值
辛苦归辛苦,眼看着“西洋记”从一个堆杂物的旧仓库,变成热门打卡点,他们还是有满满的成就感。因为朋友们拍了照片发朋友圈,西洋记便一传十十传百地声名远播了。随着人流量的增加,西洋记不得不开始收参观费,以限制人流量。
为了更有序地管理,美院毕业的罗雄标特意为这个旧仓库重新设计改造。一楼做成一个循环式的“寻宝路径”,将大物件与小玩意整合,做成一个个场景模式,方便顾客一路走一路淘宝,而每个角落都可以是拍照留影的景;二楼腾出一些空间,做成办公场地与活动场所,可以提供空间举办一些沙龙或展览的活动;三楼还是仓库,仍存放着许多未整理出来的旧物。
罗雄标说:“我们不想做成单纯的跳蚤市场,有些设计思路来自国外一些古董店的仓库设计,我们想把它做得更有视觉趣味。比如一楼的寻宝路径中,我刻意融入了互动的元素,还有不少小阳台可以做观景台,形成高低视点的不同角度。”
最近,“西洋记”正式开张营业,业务范围已不仅是卖旧物、收参观费,他们还开始向酒店、歌剧院等地方出租旧物件。
罗雄标说,接下来他们还想做私人收藏馆、流动展览,甚至是博物馆。在整理这些旧物时,他们发现了许多值得收藏的东西,比如张鸣岐大师出品的暖手铜炉,还有一些做工好、材料也好的民间匠人出品。
“因为体量大,经营有压力,有些东西我们不舍得也要拿出来卖。但这些老物件很多都是孤品,不可能量化,卖了可惜,放入个人收藏馆,还可以将故事留在‘西洋记’。我更希望不卖东西,也能挣钱。”罗雄标说,“做博物馆的念头则源于辛亥革命博物馆曾向我们买过一些有意义的旧物件。比如一些古代战船模型,还有拿来称鸦片的秤,它们可能可以从某个方面反映鸦片战争的历史。”
勾思则说:“我们以后还可以开设一些科普环节。在收购旧物时,我了解到不少有意思的知识点,比如一种叫代夫特(荷兰城市名)的瓷器,它很像中国的青花瓷,但上面烧制的图案却是荷兰的标志风车等;还有一种印有‘中国制造’的广彩工艺,它们当年是只出口不内销的,所以欧洲很常见,在国内却很少见。这些都中西文化交流的证据,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更多欧洲文化的发展史。如果深挖这些内容,我们的存货可以做出很多不同主题的展览。”
将兴趣爱好发展成了一门生意,“捡垃圾”能捡出了一番事业,这是很多人羡慕的事。更何况,在收旧物、卖旧物的过程中,他们的确获益良多。他们对未来满怀希望,说:“开店后,情怀已不一样。但我们仍旧希望这些旧物件能焕发新生机。它们本身也许无法再增值,但或许还能为别人的活动、生活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