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4日电 (记者应妮)折桂茅奖靠什么?文学出版市场有何风向?文学性和市场性如何统一?……带着这些核心议题,“今夜,我与茅盾文学奖有个约会”系列活动日前邀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出版方掌舵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董事长路英勇、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皮钧共聚一堂。
获奖是作家埋头创作的回报,也离不开出版人的努力。本届茅奖获奖作品中,《牵风记》(徐怀中)、《应物兄》(李洱)均由人文社出版。在臧永清看来,对于聚集优质作家资源、坚持现实主义出版道路的人文社来说,应该结出这样的果。路英勇坦言,对作家社推出的《主角》(陈彦)获奖“很开心”。皮钧称对《人世间》(梁晓声)能够得奖“欣喜若狂、高兴万分”,因为该社上一次的获奖作品还是37年前姚雪垠的《李自成》。
在三位出版人看来,原创纯文学仍然有市场,并且有吸引年轻作家和年轻读者的魅力。与此同时,出版机构也要在与文学创作者“相互成就”的同时,将“做好书”立于主要位置,并在青年人喜欢的类型文学等领域发力。文学边缘化只是表象,文学出版是出版“排头兵”的地位并未改变。
那么,文学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统一?“出版是个‘小买卖’”,臧永清以自己的工作经历举例,强调文学出版更重要的是社会效益。“我们做的工作服务于国家的文化生活,用我们的作品滋润人们的心灵。”他也强调,出版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效益。“人文社这几年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高度统一的,我们今年销量超过10万册的书,目前已经有64本,较去年同期有明显的增长。”
与网络文学能够给到作者的高额稿酬相比,传统出版并不占优势。但路英勇觉得,从中国文学出版版图来看,对作者也好、读者也好,线上网络文学和线下传统出版应该是互补的。“如果一定时间内,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引导能够与传统文学出版相一致,再在全国的购买价格上做一些调整;一定的时间内,传统文学出版和网络文学出版能够比翼双飞,满足不同文学阅读的需求时,文学和文学出版都能够真正繁荣的时代就到来了。”
皮钧对于臧永清“好书卖得好”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解释:“过去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现在好书卖得好,这是正向问题,也回到本来面目。你只要努力去做一本好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会同时实现。”他强调,出版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应该放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来看。只要把好书奉献出来,持续坚持做好书,“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有我在。”
对此,臧永清也强调,人文社从2016年净利润3600万元到今年预计1.5亿元的高速发展,正是积累的优质资源的经济效益得以凸显的结果。“要重视品牌对于出版社成长的作用。”,对于整个出版行业而言,“我们现在到了一个重新洗牌和盘整的比较关键时期。”
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对话中,三位嘉宾还围绕“茅盾文学奖能否进入文学史、出版人会不会为了获奖做书、出版业如何拥抱互联网”等问题回答了读者提问。该系列活动由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领导小组主办,名家面对面项目组、《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