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何晶报道: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参演剧目,11月8日、9日两晚,在指挥余隆执棒下,亨德尔的经典歌剧《塞魅丽》重新构想版在上海首演。
亨德尔的《塞魅丽》属于最早一批被复兴的巴洛克歌剧,此次上海交响乐团呈现的是当代艺术家张洹指导制作的版本,这也是由中国艺术家制作的首部巴洛克歌剧。“2009年,《塞魅丽》在比利时首演,之后在余隆的邀请下,我们把它带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10年后,同样受余隆之邀,《塞魅丽》来到了上海。”该剧出品人黄玲玳对记者说。
《赛魅丽》(又译:塞墨勒)取材自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著名的长诗《变形记》,这是一部包括著名古希腊罗马神话的编年神话诗。赛魅丽的故事取自卷三中“朱诺陷害塞墨勒;巴克科斯的诞生”一节。
故事讲述了人间底比斯王国的公主塞魅丽和天神朱庇特相爱,天后朱诺因嫉妒化作女佣来到塞魅丽身边,怂恿她一定要天神在她面前表现出作为天神的威武面目。单纯的塞魅丽信以为真,执意要朱庇特现出真面目,不幸被朱庇特的强大威力烧死。
朱庇特悲伤难忍,从灰烬中找出赛墨勒的胎儿,将其抚养长大,即为酒神巴克斯——也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下地狱救母亲,将其奉养于奥林匹斯山上。
诗中的这段内容,由康格里夫于1705年撰写成歌剧脚本,这个脚本前后被包括亨德尔在内的三位作曲家谱成歌剧,亨德尔的这部是最晚也是最知名的一部。
当代艺术家张洹执导制作的“重新构想版”《塞魅丽》,将故事空间设在了一座明代祠堂里,服装设计上也充满中国元素,充满东方特色的红绿大花袍,让中西文化形成“嫁接”。
由于上交音乐厅并非歌剧厅,而是葡萄园式的环绕音乐厅,如何让明代祠堂进入舞台,成为一大难题。
黄玲玳介绍,原装祠堂的一个石墩就重达两吨,舞台完全无法承受。舞台技术人员几经现场测量,最终量身定制出适合的尺寸和重量,提前半年开始制作祠堂模型,力图让此版本成为非歌剧院场所也能上演的通行版本,“我们不想重复以前的做法,既然塞魅丽死于火,那我们就抽象其概念,设计了一个被烧毁后的祠堂。”
当原先的乐池成为“祠堂”,乐队演奏员的坐席也成了问题。走进音乐厅的观众会发现,观众席第一排的座椅封了起来,舞台下的观众区辟出一个临时“乐池”,合唱团则站在侧边的观众区,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
由于音乐厅没有吊臂、没有舞台灯光,团队通过藏在祠堂柱子里的6万个LED灯点及多媒体特效,来展示塞魅丽的情感变化。随着剧情推进,灯光变成不同颜色,让现场流光溢彩,也记录下塞魅丽的快乐、悲伤、含情脉脉。
当身穿土花布礼服的塞魅丽徐徐走上舞台上的明代祠堂,中西文化碰出了奇妙的火花。尽管这是一个源自西方的神话故事,但也完全可以放在中国的文化视角中去理解。
黄玲玳说,“这个故事有关爱情、生死、嫉妒,在京剧、粤剧中能找到很多类似的情节。把这个故事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更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