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吕梁10月19日电 题:山西孝义木偶戏:寻找接力少年不让古老艺术失传
作者 吴琼
“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只要孩子们了解并喜欢木偶戏就不怕后继无人。”山西省吕梁市孝义皮影木偶剧团团长、孝义木偶戏“80后”传承人刘亚星如是说。
近日,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艺人走进山西省太原市河北街小学,学生们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体验传统艺术木偶戏,并制作了面塑、绛州木版年画等非遗作品。
据记载,孝义木偶戏于宋代传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属北方派系,因由三根棍杖配合完成表演,故称为杖头木偶。以前娱乐项目比较少,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民间就有“白昼木偶作怪,夜晚牛皮成精”的说法。
作为孝义木偶戏的第六代传承人,刘亚星告诉记者,从儿时起他就观看家人和剧团的老师傅表演木偶戏,受环境熏陶,他开始学习并喜欢上木偶戏。
谈及训练情况,刘亚星说,学习木偶戏很辛苦,难度较大。先要练习举功,从3分钟、10分钟、半小时,直到能持续且稳当地举1小时木偶,然后再练分解动作,培养一位成熟的木偶戏演员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我刚开始学习木偶戏时,每天练举功觉得很枯燥,当时想过放弃,但是看到老前辈们在舞台上表演,观众掌声不断的场景,我就坚信有一天自己也能站在舞台上,慢慢地想法就改变了”。
2006年,孝义木偶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年间,孝义木偶戏仅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后经当地政府支持,近年走出山西,奔赴中国各地及海外演出。
“在国外演出时,反响比较强烈,当时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并得到认可,我感到很自豪。”刘亚星感慨,外国友人看到没有表情、呆板的木偶,通过表演“活”了起来,他们感到很神奇,演出结束后,他们还排队要签名并与木偶戏演员合照。
目前,孝义皮影木偶剧团能表演《三调芭蕉扇》《义虎千秋》等4项大戏和20余个折子戏。刘亚星介绍,木偶戏演员多为科班出身,很多年轻人毕业后不愿意重新学习一门新艺术,出现老艺术家们已经退休、年轻人员不足的情况。
“现在,剧团里有10位‘80后’孝义木偶戏传承人,是团里最年轻的一批演员。”现年64岁的刘二已经表演孝义木偶戏40余年,作为老一辈传承人,刘二希望先让孩子们从基础上了解传统木偶,再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木偶戏的魅力。
谈及传承,刘亚星说,现在正通过非遗进校园、送戏下乡等活动,开设非遗课程实践基地的研学班,寻找一些对木偶戏感兴趣或有天赋的孩子,进行定向培养,他希望年轻人能将孝义木偶戏传承下去,不让古老艺术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