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发表时间:2019-05-25 15:21

中国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孤立于世界其他地区,世界其他文明的一些有益想法、器物和技术都跨越了千山万水,丰富了中国文明的内涵。中国创造的很多文明因子也传播到域外殊方,造福全世界

4月以来,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呼应的一系列展览令人应接不暇。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开展之后更是受到观众的追捧。这些展览生动阐释了古代各个文明的精彩,以及世界各地通过丝绸之路和中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故事。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各支文化基本根源于东方本土。公元前第三千纪至公元前第二千纪早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突飞猛进。除此以外,欧亚大陆中、东部靠北,相对比较边缘的区域,也出现了几个社会飞跃发展的中心,这些中心都出现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思想,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比如乌拉尔山东南麓草原上的辛塔什塔文化、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甘青地区的四坝文化和齐家文化、陕西北部的石峁文化、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内蒙古东南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这些看似彼此遥远的文明古国以及文化中心可能通过欧亚草原存在着直接间接的互动。我们从这些文化出土的典型文物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展出了两件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青铜矛,同时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一件有倒刺的矛。在首都博物馆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则展出了一件中国西北地区仿制的同类型铜矛。具有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特点的青铜器包括矛、方銎斧、刀等,广泛分布于从阿尔泰山到西伯利亚腹地沿河流的森林草原地带,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期,最有特点的就是这种带倒刺的青铜矛,类似的器物除了在甘青、中国北方有发现外,在中原腹地的河南也有出土,反映了中国同欧亚大陆西部锡青铜技术和相关器物的传播交流的历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缘的绿洲之路正式开通,欧亚大陆最后一段自发交通的路线,得到统一国家力量的建设和维护,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随后正式联网成功。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器服物配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中,公元一世纪前半期的蒂拉丘地单元展,是了解丝绸之路开辟、民族迁徙、文明交流最生动的见证。6座墓葬中出土了不少跟中国有关系的东西,比如丝绸、覆面、铜镜、琥珀小狮坠饰、铅钡玻璃、中原车和人的形象、熊的形象。这些文物说明墓主们同中国的两汉王朝有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文物里面有来自中国的“龙”的形象,装饰在四号男主人墓出土的一件小带扣和短剑剑鞘上。以翻唇为特点的龙形神兽的最初原型是中国东北史前文化中的猪形神兽,之后是商周文化中的龙。从战国晚期到汉代都非常流行,从东北亚,经燕山、阴山至天山都有大量类似装饰的文物发现。在俄罗斯阿尔泰出土的中国战国时期丝绸、山字纹铜镜和漆器的巴泽雷克文化中,也有非常相似的艺术形象。以大月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则把这种神兽发展成为自己的“龙”。这个龙的元素后来在贵霜文化里也出现比较多,而且加入了一些希腊文化因素的影响。就龙形翻唇神兽的起源、发展和传播来看,古代中国的文化因素和艺术原型,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传播到了更为广大的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孤立于世界其他地区,无论是通过欧亚草原,还是中亚的巨大山脉、沙漠和绿洲,亚洲、非洲和欧洲其他文明的一些有益想法、器物和技术都跨越了千山万水,辗转传入中原,极大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明的内涵。中国创造的很多文明因子也传播到域外殊方,造福全世界。我们在博物馆流连,通过一件件文物,就能看到这个历史的过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19年05月25日05版)

编辑:白茶
数字报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2019-05-25

中国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孤立于世界其他地区,世界其他文明的一些有益想法、器物和技术都跨越了千山万水,丰富了中国文明的内涵。中国创造的很多文明因子也传播到域外殊方,造福全世界

4月以来,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相呼应的一系列展览令人应接不暇。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开展之后更是受到观众的追捧。这些展览生动阐释了古代各个文明的精彩,以及世界各地通过丝绸之路和中国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故事。

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各支文化基本根源于东方本土。公元前第三千纪至公元前第二千纪早期,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突飞猛进。除此以外,欧亚大陆中、东部靠北,相对比较边缘的区域,也出现了几个社会飞跃发展的中心,这些中心都出现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思想,社会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比如乌拉尔山东南麓草原上的辛塔什塔文化、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甘青地区的四坝文化和齐家文化、陕西北部的石峁文化、山西南部的陶寺遗址、内蒙古东南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大量考古发现显示,这些看似彼此遥远的文明古国以及文化中心可能通过欧亚草原存在着直接间接的互动。我们从这些文化出土的典型文物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殊方共享——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展出了两件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青铜矛,同时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一件有倒刺的矛。在首都博物馆的《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展》则展出了一件中国西北地区仿制的同类型铜矛。具有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特点的青铜器包括矛、方銎斧、刀等,广泛分布于从阿尔泰山到西伯利亚腹地沿河流的森林草原地带,时代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期,最有特点的就是这种带倒刺的青铜矛,类似的器物除了在甘青、中国北方有发现外,在中原腹地的河南也有出土,反映了中国同欧亚大陆西部锡青铜技术和相关器物的传播交流的历史。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缘的绿洲之路正式开通,欧亚大陆最后一段自发交通的路线,得到统一国家力量的建设和维护,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随后正式联网成功。

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器服物配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展》中,公元一世纪前半期的蒂拉丘地单元展,是了解丝绸之路开辟、民族迁徙、文明交流最生动的见证。6座墓葬中出土了不少跟中国有关系的东西,比如丝绸、覆面、铜镜、琥珀小狮坠饰、铅钡玻璃、中原车和人的形象、熊的形象。这些文物说明墓主们同中国的两汉王朝有各种关系。最重要的是,文物里面有来自中国的“龙”的形象,装饰在四号男主人墓出土的一件小带扣和短剑剑鞘上。以翻唇为特点的龙形神兽的最初原型是中国东北史前文化中的猪形神兽,之后是商周文化中的龙。从战国晚期到汉代都非常流行,从东北亚,经燕山、阴山至天山都有大量类似装饰的文物发现。在俄罗斯阿尔泰出土的中国战国时期丝绸、山字纹铜镜和漆器的巴泽雷克文化中,也有非常相似的艺术形象。以大月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则把这种神兽发展成为自己的“龙”。这个龙的元素后来在贵霜文化里也出现比较多,而且加入了一些希腊文化因素的影响。就龙形翻唇神兽的起源、发展和传播来看,古代中国的文化因素和艺术原型,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传播到了更为广大的中亚、西亚和南亚地区。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国文明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孤立于世界其他地区,无论是通过欧亚草原,还是中亚的巨大山脉、沙漠和绿洲,亚洲、非洲和欧洲其他文明的一些有益想法、器物和技术都跨越了千山万水,辗转传入中原,极大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明的内涵。中国创造的很多文明因子也传播到域外殊方,造福全世界。我们在博物馆流连,通过一件件文物,就能看到这个历史的过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人民日报 》(2019年05月25日05版)

编辑:白茶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