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展大观】
提到青海,很多人会想到青海湖,而对青海的历史,有一些人却并不怎么了解。神秘而美丽的青海,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呢?日前,首都博物馆举办“山宗·水源·路之冲——‘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文物展。展览以青海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农耕与游牧的大视角切入,展示青海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及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每部分单列出青海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内容,展现“一带一路”中的青海所蕴含的文化交流信息。
多彩惊艳的史前文化
一进展厅,玻璃展柜里的各种彩陶器立刻吸引了记者。彩陶是马家窑文化的代表器物。马家窑文化产生于距今5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夏、商以后才逐渐结束。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展柜里的陶罐、陶盆、陶瓶、陶壶、陶碗、陶杯形状各异,尤其是上面的花纹色彩绚丽、图案富于变化,资料显示,彩陶纹样多达400余种。
这些彩陶器中,一个人头像彩陶壶格外有趣。人像的后脑勺是壶口,鼓鼓的肚子就是它装水的地方。人像双目半闭,上翘的鼻梁,嘴半张着,仿佛一个正在打哈欠的孩子。陶壶上绘着黑色的螺旋纹。看到这里,真的为古人的艺术创造力感到折服,放到今天,这个陶壶的造型也很是别致。
这是雪地靴吗?展柜里一只雪地靴“惊到”不少观众。其实它是一只距今3000多年的彩陶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靴子的造型。仔细看,靴筒上绘有对称的双线回纹,靴帮上装饰着双线带纹和三角纹。
记者还看到了著名的舞蹈纹彩陶盆。盆的内壁画了两组人手拉手正在跳舞,人物的头部戴有宽大的头饰,腰部是圆球形。看着这些小人儿,不由得脑补出了史前部落中人们围着篝火跳舞的场景。
史前的青海,并非想象中的荒凉、落后,而是早就有了令人惊艳的文化。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已有人类生活的痕迹。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青铜时代的齐家文化等诸多文化,证明青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时,青海的文化已经与中原、欧亚草原、南亚等多个地区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海纳百川的民族融合
羌,是古代人们对居住在祖国西部游牧部落的一个泛称。今甘肃、青海的黄河、湟水、洮河、大通河和四川岷江上游一带是古羌人的活动中心。
汉代羌人分布很广,部落繁多。为隔绝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汉王朝在河西走廊设有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建立了地方行政系统,设护羌校尉等重要官职以管理羌人事务。汉昭帝时设置金城郡,自此青海东部正式纳入中央管理的郡县体制。东汉时期又增设西平郡(今西宁市),正是在此历史阶段,青海成为连通东西的交通要道,与靠北的道路共同组成了沙漠丝绸之路。
这一时期的文物与匈奴有关的居多。你看那块狼噬牛金牌饰,画面透雕出山峦、森林等自然环境,森林中一只狼正咬噬着一头牛的后腿,而牛作痛苦挣扎状。整块画面线条清晰、动感极强,场景中充满了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紧张氛围。金牌饰多以动物为题材,是显示身份等级的匈奴文化标志性佩物。这类出土于青海的文物,无声地证明了民族融合是时代的必然。
展厅中,一只小小的银壶霸气地独占一个展柜,彰显着它的与众不同。这只银壶虽然不足20厘米,却印证了青海是中西文化交流要道的地位。银壶的口、腹、底部錾刻着三组错金纹,腹部装饰了六朵不同形状的花朵。专家介绍,这是希腊化帕提亚装饰风格的银壶,器物的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都是沿着东西方的商贸路线向东传播而来的。这个银壶的形状应该是为了适合其间某个民族或使用者的习惯而作了相应的改造,器物的主人可能是匈奴别部卢水胡人。
金扣蚌壳羽觞,光听这个名称就可感觉到这件文物的不凡。这是件十六国时期的文物。羽觞也就是耳杯,椭圆形器具,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耳,如鸟的双翼,故名“羽觞”,在影视剧里常见战国时期楚国人拿来饮酒。考古也多次在湖北等地发现这类文物,但多是木胎的,像这只用蚌壳做杯体,口沿镶金的,极为罕见。记者不由得联想,这只羽觞是不是青海湖边某个巧手工匠见过东方的耳杯,就地取材,为自己的王精心制作的?它实在太美丽了,很多观众都围在展柜边不愿离开,如果能买到相似的文创产品,恐怕会大有销量呢,这也算是跨越千年的审美共鸣了。
连通东西的交流之路
唐蕃时期兴起一条连接中原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道路,即唐蕃古道。青海成为这条中原与南亚间商贸之道、民族友好之道的必经之路。
这一时期出土的文物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展柜里有一条鎏金西方神祇人物连珠饰银腰带。腰带用银丝编织而成,呈长条形,上面缀有7块圆形包银牌饰,牌饰上铸压出西方神祇人物图案。连珠纹是由大小相同的圆圈或者圆珠连续排列而成的一种装饰图案,盛行于萨珊时期的波斯。唐朝时期,连珠纹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融合中国传统的装饰元素,在当时大为盛行。这根腰带以7个圆形连珠纹牌饰和两个方形连珠纹牌饰组成主题装饰风格,正是这一时期传统图案吸收外来文化艺术营养的结果。
自元朝之后,青海的茶马古道成为连通中原与藏区茶马贸易的重要通道。展柜里的一块金牌信符就是这段茶马互市历史的重要见证。这块信符为紫铜描金,长方形,顶部半圆形,正面铸楷书“信符”二字,背铸篆书“皇帝圣旨”4字,下部为“合当差发,不信者斩”8字。骑缝处有“十五号”字样。洪武初年,开茶马互市后,私茶严重,朱元璋下令严其制,酷其刑。当时明王朝共制作41块金牌信符,下发沙洮州、河州、西宁州各部族,其中河州必里卫21块。这种编号“拾伍”的金牌信符,就是当年下发给必里卫21块金牌中的一块。此信符为明代以茶易马的专用凭证。
山水万重的青海,地貌南北三分,文化农牧兼蓄;扼守冲要的青海,民族聚居融合,交通连接中外。走出展厅,记者真正理解了展览名字“山宗、水源、路之冲”的真正内涵。
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