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树建 发表时间:2019-03-21 14:27

文艺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名师谈艺)

中国豫剧有300年的历史,目前十几个省份有豫剧,并有专业院团163个。2017年文化部在全国进行了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豫剧的网络点击量排第一位,在互联网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作为一名豫剧老兵,我这大半生中演了45年的戏,从业余剧团干起,到现在当了32年的院团长,演遍了31个省份,出访了29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下来,关于豫剧乃至传统戏曲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创新是包括豫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繁荣和发展。创新性发展,一种直接的体现就是老戏新演、经典改编。我历经20年打磨,创作了“忠、孝、节”三部曲——《程婴救孤》讲的是“忠”,《清风亭上》讲的是“孝”,《苏武牧羊》讲的是“节”,这三部戏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这当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比如在表演方面,将京剧的“声”、话剧的“势”与豫剧的“味”结合起来。《程婴救孤》这部戏,第一次推出的时候反响平平。我总结经验,认为这是“老戏老演”,戏剧节奏、表演方式,都没有什么新意,导致演出效果平淡。2001年我到河南省豫剧团后,又将这出戏重新加工,提出剧本要曲折、紧凑、感人一点,唱腔要传统一点,表演要现代、幽默、真实一点,做到“老戏新演”。后来在郑州首演,果然大获成功,观众掌声雷动。

2013年2月17日,《程婴救孤》走进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2016年10月18日,又挺进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有历史记载,1930年2月17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到百老汇演出,同月同日,这是历史的巧合,也分别是京剧和豫剧的第一次。我没有想到,美国观众不仅看懂了这部戏,而且被深深打动了。看着美国人一个个伸着大拇指点赞,好莱坞的影视明星争先恐后地跟我们的演员合影,我深深感到: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在泰国演出时,现场一位年纪很大的翻译说:我翻译了一辈子戏剧,上次你们中国的儿童剧《三打白骨精》让我整场都在笑,这次看《程婴救孤》我是整场流着眼泪。这些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文化自信,什么叫中国特色,为什么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演出也是讲究“因地制宜”的。我以前总结过经验:“农村演出放一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国际演出武一点”。其实,在海外推广我们的传统戏曲,需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首先就是剧目的选择,故事要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才会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另外,说明书、翻译等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去做,要附上中文和演出当地语言的介绍,每一场戏的内容和情节是什么,某个动作表现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拿枪,为什么要甩发,为什么要甩水袖,我们都注上说明,让观众一目了然。这样才能让国外的观众理解戏曲艺术的精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

文艺是塑造人心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绝不能让那些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和无节操的垃圾进入我们的创作之中。我当院团长30余年来,始终把握好方向盘,系好安全带,避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近年来,我们提出“示范、引领、研究、帮扶”的工作目标,力争“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帮扶各地豫剧团的发展。我们两次在郑州举办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议,连续三年在北京举行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来自各地的豫剧团累计演出80多场,有近10万首都观众到剧场观看。

戏曲要想普及和传承,要注重运用好新媒体。豫剧这几年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2016年进京展演,网上的点击总量是3.5亿,2017年上升到4.5亿,2018年则达到了7.3亿。互联网用户以年轻人居多,这成为戏曲进校园之外,培养年轻观众的又一重要渠道。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戏曲才能传承,才能发展,才能普及,才能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本文由余弦整理)

李树建,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派老生”的创始人,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四次荣获国家文华表演奖,是当代中国豫剧的领军人物,代表作《程婴救孤》《苏武牧羊》等。

李树建

编辑:Giabun
数字报
文艺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
人民日报  作者:李树建  2019-03-21

文艺创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名师谈艺)

中国豫剧有300年的历史,目前十几个省份有豫剧,并有专业院团163个。2017年文化部在全国进行了剧种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剧种,豫剧的网络点击量排第一位,在互联网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作为一名豫剧老兵,我这大半生中演了45年的戏,从业余剧团干起,到现在当了32年的院团长,演遍了31个省份,出访了29个国家和地区。几十年下来,关于豫剧乃至传统戏曲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我也有一些心得体会。

创新是包括豫剧在内的所有传统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繁荣和发展。创新性发展,一种直接的体现就是老戏新演、经典改编。我历经20年打磨,创作了“忠、孝、节”三部曲——《程婴救孤》讲的是“忠”,《清风亭上》讲的是“孝”,《苏武牧羊》讲的是“节”,这三部戏能够成功,就是因为这当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比如在表演方面,将京剧的“声”、话剧的“势”与豫剧的“味”结合起来。《程婴救孤》这部戏,第一次推出的时候反响平平。我总结经验,认为这是“老戏老演”,戏剧节奏、表演方式,都没有什么新意,导致演出效果平淡。2001年我到河南省豫剧团后,又将这出戏重新加工,提出剧本要曲折、紧凑、感人一点,唱腔要传统一点,表演要现代、幽默、真实一点,做到“老戏新演”。后来在郑州首演,果然大获成功,观众掌声雷动。

2013年2月17日,《程婴救孤》走进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2016年10月18日,又挺进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有历史记载,1930年2月17日,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到百老汇演出,同月同日,这是历史的巧合,也分别是京剧和豫剧的第一次。我没有想到,美国观众不仅看懂了这部戏,而且被深深打动了。看着美国人一个个伸着大拇指点赞,好莱坞的影视明星争先恐后地跟我们的演员合影,我深深感到: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的。在泰国演出时,现场一位年纪很大的翻译说:我翻译了一辈子戏剧,上次你们中国的儿童剧《三打白骨精》让我整场都在笑,这次看《程婴救孤》我是整场流着眼泪。这些经历使我深深体会到,什么叫文化自信,什么叫中国特色,为什么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演出也是讲究“因地制宜”的。我以前总结过经验:“农村演出放一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国际演出武一点”。其实,在海外推广我们的传统戏曲,需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首先就是剧目的选择,故事要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才会受到国外观众的欢迎。另外,说明书、翻译等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地去做,要附上中文和演出当地语言的介绍,每一场戏的内容和情节是什么,某个动作表现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要拿枪,为什么要甩发,为什么要甩水袖,我们都注上说明,让观众一目了然。这样才能让国外的观众理解戏曲艺术的精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播。

文艺是塑造人心的,首先要塑造自己,要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心动,绝不能让那些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和无节操的垃圾进入我们的创作之中。我当院团长30余年来,始终把握好方向盘,系好安全带,避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近年来,我们提出“示范、引领、研究、帮扶”的工作目标,力争“下好全国豫剧一盘棋”,帮扶各地豫剧团的发展。我们两次在郑州举办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议,连续三年在北京举行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来自各地的豫剧团累计演出80多场,有近10万首都观众到剧场观看。

戏曲要想普及和传承,要注重运用好新媒体。豫剧这几年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就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2016年进京展演,网上的点击总量是3.5亿,2017年上升到4.5亿,2018年则达到了7.3亿。互联网用户以年轻人居多,这成为戏曲进校园之外,培养年轻观众的又一重要渠道。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戏曲才能传承,才能发展,才能普及,才能走向现代、走向未来。

(本文由余弦整理)

李树建,河南豫剧院院长,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派老生”的创始人,两次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四次荣获国家文华表演奖,是当代中国豫剧的领军人物,代表作《程婴救孤》《苏武牧羊》等。

李树建

编辑:Giabun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