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满目雕梁画栋还是北京吗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海霞 发表时间:2019-02-20 18:07

  《导则》中的图例,形象直观。街门过度采用苏式彩画进行装饰,色彩不符合老北京的风貌特征。

  千百年的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底蕴深厚、独一无二的北京城。为了体现首都风范、强化古都风韵、展现时代风貌,昨天,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在其官网上公示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旨在从技术上规范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对于这个《导则》出台的意义和背景,记者采访了《导则》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北京工业大学惠晓曦老师。

  金色琉璃瓦不能乱用

  “北京老城整体风貌,在历史上特色非常鲜明,而且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色彩,大部分是灰色的,中间点缀一些金和红。因为明清时期只有皇家建筑才能大面积用‘金’、用‘红’,但毕竟皇家建筑只是相对少数,就中间一点点,点缀在里面,这是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历史内涵和韵律,有一个整体设计在里面。如果建筑都变成了金色、红色,那就不是北京的传统样貌了,北京不长这个样儿。”

  惠老师介绍,明清时期,等级森严。红墙金瓦,只有皇家建筑能大面积使用,例如故宫。一些寺庙,如果有局部的金琉璃瓦,它一定是敕建或皇家寺院;王府建筑可以采用绿色琉璃瓦;一般民居则只能用灰墙、灰瓦。

  但现在一些采用传统样式的建筑,特别是某些商业建筑,会在屋顶、门头上大面积使用金色琉璃瓦,这就和北京老城的传统建筑风貌有比较大的差异。

  除了色彩,还有街门。古时的街门样式也是有规制要求的,通常与主人的社会地位相关。比如广亮门、金柱门,是一定级品的官员才能采用的。但是恰恰广亮门、金柱门的油漆彩画会比较朴素,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官员更强调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反而是过去一般百姓所采用的如意门的设计更为自由、装饰性更强,其中不少会有大面积的精美砖雕。此外,街门采用的色彩也有一定的规矩。传统上,只有广亮门、金柱门可以大面积采用红色油饰,蛮子门、如意门的油饰则更多以黑色或土红色为主或是黑红相间的“黑红净”做法。这些都很有讲究和门道,是有文化传承的,不能乱用。

  那过去人们喜欢设计得好看一些的门,怎么办?“可以在自己家里面用。垂花门装饰性最强,很好看,所以,过去很多人家把垂花门用作四合院的二门。但没有用垂花门做大门的,更不会出现在街面上。现在一些建筑把垂花门用作大门的形式,就会出现不太协调的感觉,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内衣外穿。苏式彩画也是一样,很漂亮,一般用在园林建筑里面,比如颐和园的长廊,上面有花鸟人物、故事情节……但这种比较轻巧、活泼的形式过去一般不会用在街面上。有些对历史、文化的误解和误用,会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不讲规则的重建改造,把北京胡同的历史风貌也被破坏了。”惠老师对这种现象深感无奈。

  建筑形式背后有内涵

  “现在,去草厂一带转,老门楼比较多,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百姓家的门扉多是黑色或黑红相间的,很雅致,很漂亮。如果花哨了,反而给人一种比较轻佻的感觉。其实中国古人是尚黑的,古时有些皇帝的礼服也采用黑色。现在有人说黑色丧气,实际上不是,中国传统的丧礼采用的是白色。”

  北京老城有几百年历史。惠老师认为,如果要保护的话,应该尊重历史和文化。“如果胡同里满目雕梁画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那好看吗?我们传统的胡同,它是个很干净、典雅的感觉,让人从车水马龙的大街,一进胡同就感觉安静下来了,这种很雅致的东西,不要弄得很俗艳。创新可以,但需要和环境协调。与历史环境冲突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尝试。而一些新增的建筑装饰物,也应该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例如,有的传统建筑在门前添加了碎瓷片拼成的‘石狮’。这种比较商业化的东西,如果不是放在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当作某种现代的建筑装饰物,但如果放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个氛围里,就不合适了。实际上,古时也仅有皇宫、王府、庙坛等少数建筑前才被允许放置‘石狮’。”

  “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应该最大程度保持历史的原貌,让人能看到老北京风貌的延续,这里面有几百年形成的积淀在里面,我们能看到过去的影子,和过去对话,不能一进去,看的都是假古董,就像有现代人‘创造’古代的文物,唐代的壶,装了一个汉代的把手,弄个明代的盖儿给它盖上,这一看就是主观臆造的东西,是个假的东西。如果街区里全是这种东西,它还能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吗?”惠老师说,这是一种很痛心的感受,这些对于真实历史的认知,对于国民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提升,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说到底,历史文化街区的本质,还要有一个尊重历史的问题,有现代人对它的敬畏在里面,不可以对前人留下的东西去随意篡改。比如四合院,是有它的建造规制的,正房高,耳房、厢房低。为什么要正房高?因为正房是主人夫妇居住的地方,坐北朝南,朝向最好、高度最高;厢房是主人儿子居住的地方,按照古代的礼法,你不能比你父母的地位还高。体现在建筑高度、朝向上,厢房、耳房都不会比正房更高、更好,这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但现在,部分四合院在进行修缮或翻建时,出于增加使用面积等方面的考虑,把厢房、耳房建的与正房一样高。“第一,它看着不协调;第二,是对传统风貌的破坏。特别是有保护价值的院落,应该按照它的原貌去修,把它原貌改了,就不能称之为历史建筑了,就没有历史价值了。”惠老师每当看到这种情况,都忍不住评说几句。

  “当然,历史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例如,民国时期一些并不那么规范的做法,经过了将近100年,也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现在再都改回最初的样子行不行?可那就不是历史了。怎么处理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考证一下它的历史沿革,了解样貌改变的原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修缮。”

  现代人不能忘掉历史

  “我们做文物建筑或历史建筑修缮的时候,一般的,首先要做测绘,先把原有建筑所有历史信息都记录下来,尽量尊重它原有的样貌,再进行修缮或者复建。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案例是史家胡同45号院的垂花门修缮。那个门损毁得很严重,修缮前经过详细的勘察测绘,发现它原本采用的是‘黑红净’的彩画做法,这种做法在垂花门上用得比较少,但修缮时还是坚持按照它原样进行了复原,而且施工单位找的是专业的古建队伍,参与过故宫大修等文物修缮,施工质量很好,上过的油彩两年后还基本保持如新,所以说这个垂花门修的还是算比较规矩的。”惠老师介绍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传统文化,开始喜欢在胡同、四合院里居住,但是更多的人需要知道,胡同、四合院的修缮和改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按照导则里说明的技术要求来做。

  当然,历史文化街区也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也需要增加现代化设施,也可以对保护价值不高的地方进行局部更新。但改善和更新不应对街区风貌产生破坏。

  “其实,这也是导则出台的目的。”惠老师说,“导则出台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加强保护,值得保护的东西要做到应保尽保,并让人知道保护的规范做法,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合理的保护和修缮。第二是规范更新,的确有改善需求的,知道怎样改造和整治才能不破坏风貌,或者说知道怎么做,才能尊重和延续街区的历史文脉。”

  “但这东西很难,有时不仅是知识的不足,更多是利益的诱惑,在名利面前,就可能会突破规则,也可能会忽略保护价值。” 惠老师说,一些影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行为,有的是态度问题,还有的是审美问题。“比如胡同里的墙面本来干干净净的,但有人觉得不好看,非要加上砖雕、画上壁画,就变味儿了,这就是体现文化底蕴和审美的东西,需要更多地向大家解释和说明。”

  即使如此,惠老师仍然认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城市,我们不能让自己和后人,把北京原有的文化都忘了。”惠老师这样说。

编辑:智羊
数字报
胡同里满目雕梁画栋还是北京吗
北京晚报  作者:李海霞  2019-02-20

  《导则》中的图例,形象直观。街门过度采用苏式彩画进行装饰,色彩不符合老北京的风貌特征。

  千百年的沉淀,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底蕴深厚、独一无二的北京城。为了体现首都风范、强化古都风韵、展现时代风貌,昨天,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在其官网上公示了《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与更新设计导则》,旨在从技术上规范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在风貌保护与更新中的“宜”与“忌”,使街区在具体规划、设计及建设时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对于这个《导则》出台的意义和背景,记者采访了《导则》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北京工业大学惠晓曦老师。

  金色琉璃瓦不能乱用

  “北京老城整体风貌,在历史上特色非常鲜明,而且遵循一定的规则。比如色彩,大部分是灰色的,中间点缀一些金和红。因为明清时期只有皇家建筑才能大面积用‘金’、用‘红’,但毕竟皇家建筑只是相对少数,就中间一点点,点缀在里面,这是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历史内涵和韵律,有一个整体设计在里面。如果建筑都变成了金色、红色,那就不是北京的传统样貌了,北京不长这个样儿。”

  惠老师介绍,明清时期,等级森严。红墙金瓦,只有皇家建筑能大面积使用,例如故宫。一些寺庙,如果有局部的金琉璃瓦,它一定是敕建或皇家寺院;王府建筑可以采用绿色琉璃瓦;一般民居则只能用灰墙、灰瓦。

  但现在一些采用传统样式的建筑,特别是某些商业建筑,会在屋顶、门头上大面积使用金色琉璃瓦,这就和北京老城的传统建筑风貌有比较大的差异。

  除了色彩,还有街门。古时的街门样式也是有规制要求的,通常与主人的社会地位相关。比如广亮门、金柱门,是一定级品的官员才能采用的。但是恰恰广亮门、金柱门的油漆彩画会比较朴素,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官员更强调内敛、含蓄,不事张扬。反而是过去一般百姓所采用的如意门的设计更为自由、装饰性更强,其中不少会有大面积的精美砖雕。此外,街门采用的色彩也有一定的规矩。传统上,只有广亮门、金柱门可以大面积采用红色油饰,蛮子门、如意门的油饰则更多以黑色或土红色为主或是黑红相间的“黑红净”做法。这些都很有讲究和门道,是有文化传承的,不能乱用。

  那过去人们喜欢设计得好看一些的门,怎么办?“可以在自己家里面用。垂花门装饰性最强,很好看,所以,过去很多人家把垂花门用作四合院的二门。但没有用垂花门做大门的,更不会出现在街面上。现在一些建筑把垂花门用作大门的形式,就会出现不太协调的感觉,有专家形象地称之为内衣外穿。苏式彩画也是一样,很漂亮,一般用在园林建筑里面,比如颐和园的长廊,上面有花鸟人物、故事情节……但这种比较轻巧、活泼的形式过去一般不会用在街面上。有些对历史、文化的误解和误用,会让人产生错误的印象,不讲规则的重建改造,把北京胡同的历史风貌也被破坏了。”惠老师对这种现象深感无奈。

  建筑形式背后有内涵

  “现在,去草厂一带转,老门楼比较多,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百姓家的门扉多是黑色或黑红相间的,很雅致,很漂亮。如果花哨了,反而给人一种比较轻佻的感觉。其实中国古人是尚黑的,古时有些皇帝的礼服也采用黑色。现在有人说黑色丧气,实际上不是,中国传统的丧礼采用的是白色。”

  北京老城有几百年历史。惠老师认为,如果要保护的话,应该尊重历史和文化。“如果胡同里满目雕梁画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那好看吗?我们传统的胡同,它是个很干净、典雅的感觉,让人从车水马龙的大街,一进胡同就感觉安静下来了,这种很雅致的东西,不要弄得很俗艳。创新可以,但需要和环境协调。与历史环境冲突的东西,不一定非要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尝试。而一些新增的建筑装饰物,也应该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例如,有的传统建筑在门前添加了碎瓷片拼成的‘石狮’。这种比较商业化的东西,如果不是放在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当作某种现代的建筑装饰物,但如果放在历史文化街区这个氛围里,就不合适了。实际上,古时也仅有皇宫、王府、庙坛等少数建筑前才被允许放置‘石狮’。”

  “在历史文化街区里面,应该最大程度保持历史的原貌,让人能看到老北京风貌的延续,这里面有几百年形成的积淀在里面,我们能看到过去的影子,和过去对话,不能一进去,看的都是假古董,就像有现代人‘创造’古代的文物,唐代的壶,装了一个汉代的把手,弄个明代的盖儿给它盖上,这一看就是主观臆造的东西,是个假的东西。如果街区里全是这种东西,它还能称之为历史文化街区吗?”惠老师说,这是一种很痛心的感受,这些对于真实历史的认知,对于国民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提升,也是有负面影响的。

  “说到底,历史文化街区的本质,还要有一个尊重历史的问题,有现代人对它的敬畏在里面,不可以对前人留下的东西去随意篡改。比如四合院,是有它的建造规制的,正房高,耳房、厢房低。为什么要正房高?因为正房是主人夫妇居住的地方,坐北朝南,朝向最好、高度最高;厢房是主人儿子居住的地方,按照古代的礼法,你不能比你父母的地位还高。体现在建筑高度、朝向上,厢房、耳房都不会比正房更高、更好,这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但现在,部分四合院在进行修缮或翻建时,出于增加使用面积等方面的考虑,把厢房、耳房建的与正房一样高。“第一,它看着不协调;第二,是对传统风貌的破坏。特别是有保护价值的院落,应该按照它的原貌去修,把它原貌改了,就不能称之为历史建筑了,就没有历史价值了。”惠老师每当看到这种情况,都忍不住评说几句。

  “当然,历史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例如,民国时期一些并不那么规范的做法,经过了将近100年,也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现在再都改回最初的样子行不行?可那就不是历史了。怎么处理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历史,考证一下它的历史沿革,了解样貌改变的原因,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修缮。”

  现代人不能忘掉历史

  “我们做文物建筑或历史建筑修缮的时候,一般的,首先要做测绘,先把原有建筑所有历史信息都记录下来,尽量尊重它原有的样貌,再进行修缮或者复建。其中一个比较好的案例是史家胡同45号院的垂花门修缮。那个门损毁得很严重,修缮前经过详细的勘察测绘,发现它原本采用的是‘黑红净’的彩画做法,这种做法在垂花门上用得比较少,但修缮时还是坚持按照它原样进行了复原,而且施工单位找的是专业的古建队伍,参与过故宫大修等文物修缮,施工质量很好,上过的油彩两年后还基本保持如新,所以说这个垂花门修的还是算比较规矩的。”惠老师介绍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传统文化,开始喜欢在胡同、四合院里居住,但是更多的人需要知道,胡同、四合院的修缮和改善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按照导则里说明的技术要求来做。

  当然,历史文化街区也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也需要增加现代化设施,也可以对保护价值不高的地方进行局部更新。但改善和更新不应对街区风貌产生破坏。

  “其实,这也是导则出台的目的。”惠老师说,“导则出台的目的有两个,第一是加强保护,值得保护的东西要做到应保尽保,并让人知道保护的规范做法,知道应该怎么做才是合理的保护和修缮。第二是规范更新,的确有改善需求的,知道怎样改造和整治才能不破坏风貌,或者说知道怎么做,才能尊重和延续街区的历史文脉。”

  “但这东西很难,有时不仅是知识的不足,更多是利益的诱惑,在名利面前,就可能会突破规则,也可能会忽略保护价值。” 惠老师说,一些影响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行为,有的是态度问题,还有的是审美问题。“比如胡同里的墙面本来干干净净的,但有人觉得不好看,非要加上砖雕、画上壁画,就变味儿了,这就是体现文化底蕴和审美的东西,需要更多地向大家解释和说明。”

  即使如此,惠老师仍然认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街区风貌是现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是很有文化底蕴的一个城市,我们不能让自己和后人,把北京原有的文化都忘了。”惠老师这样说。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