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灿富(美国)
来到海外生活,想当然希望品尝长期喜爱的中式传统美食。有一天,走进唐人街新开张的面馆。面馆座无虚席,拿号轮候,看到每桌都有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云吞。面馆经理口气爽快:“本馆依靠特色云吞,吸引客人光顾。”他的话,使我想起在广州西关吃过的美味云吞。
云吞又名馄饨,传说最早出现在清末民初的广州西关。当年小贩用肩头挑起穿街走巷售卖,渐渐转而开办店铺。初时云吞做得粗糙,只有面皮肉馅白水汤,后经演变与改良,以鸡蛋液和面擀成薄皮,以猪肉、虾仁和韭黄等作馅料,成为广东岭南传统特色的小吃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广州上大学,时常到广州西关,最爱光顾其中一家面馆。此面馆30平方米左右,厨房与餐厅之间用一扇透明玻璃相隔,望见里面摆放一张长形桌子,上面铺满薄薄云吞皮,旁侧几个大瓷碗,装有各种新鲜馅料。老板姓董,云吞全由他现场即做即煮。客人有喜汤云吞,有人爱蒸云吞,也有人中意云吞面。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顾客盈门。当时云吞每碗12个,1元钱。
一来二往,与董先生熟识了。他每次看到我们进门,总会嘱咐负责烹调的师傅,说学生读书辛苦,每碗加多两个云吞。
董先生面馆的云吞风味独特。如猪肉馅的云吞脆生生的,清甜可口。他的亲人包括亲戚,说不知他的手艺跟谁学的。有人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应该是祖传秘方?有人说董先生获得“道士高人”指点,等等。有一次我们半开玩笑打听,董先生哈哈大笑:“上一代传授方子有可能,上上一代人有可能,再上上上上代老祖宗呢?总得有第一个创造方子的人吧。”他很认真,说他店的云吞只不过是馅料够新鲜,云吞皮够薄。做馅料,更要讲究功夫!不乏个别人士模仿董先生做馅料,却达不到他面馆的味道。
董先生又说,上世纪六十年代那年月家庭困难,有天同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指着他的穿孔布鞋逗笑。童言本无忌,董先生无法忍受,大声哭喊跑回家。妈妈心平气地安慰,说孙悟空与徒弟带师傅唐僧取经,历经千辛万苦。今后要想着新衣穿新鞋,一定要勤奋劳动才能获得。妈妈这一说,从此使董先生树立勇气。
有个午间我去面馆,看见店铺正面墙壁上张贴三张放大的复印件,标题《云吞店会外国客人》。内容说三个由外国来广州旅行的客人,两男一女,他们在面馆吃了云吞,冲董先生叽叽咕咕。董先生不识英文,稀里糊涂。幸好有个客人是英文老师,临时翻译。原来,外国客人说董先生的云吞是天下美味,要拜他为师学包云吞。
董先生摆摆手婉拒:“你们外国人习惯吃西餐,学会做云吞毫无用处,别浪费我的脑力,不教不教!”三位外国客人咕嘟咕嘟,依然拉着英文老师翻译,说什么中西方文化包括饮食文化要融合等等。话说到这个份上,董先生觉得有趣,于是答应下来。外国客人抱拳拱手,结结巴巴连声说 “多谢”。他们跟董先生学了整个下午,终于包出一堆云吞。
董先生做云吞有本事,文字有底蕴。他前后花费5个晚上,将外国客人“拜师学艺”的趣事,写成3000字文章在报纸登出,好一段时间让人津津乐道。
之后的日子,听说面馆职员都想跟董先生学手艺。他说,他母亲当年教导有方,鼓励他通过辛勤劳动自食其力。谁能做到最勤力吃苦,迟早有一天会将手艺传授。
时间如流,我离开广州多年,未去西关也有多年了。早年偶尔听人说董先生关了云吞店,是由于店铺主未作商量肆意提高租金;也有人说,董先生亲姐姐在海外经营公司,要他出国管理物业。他出国前听从朋友建议,将手艺传给最勤快的侄子。侄子能否传承手艺,别处择店重新开业,未有听闻。
当天在唐人街面馆尝了一碗云吞,也点醒了我,不管董先生经营的面馆是否存在,找机会去留下记忆的广州西关走走,再品味充满西关风情的云吞,那将是十分美好的旅程。
编者按
本栏目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具有纪实性,以散文随笔为主,紧扣岭南文化。投稿请发至邮箱:hdjs@ycwb.com,并以“乡音征文”为邮件主题,个人信息请提供电话、身份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