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大学”问津书院:丹心未央,活在当下

来源:新浪文化 作者: 发表时间:2018-12-03 18:08

“问津书院远离城区,旅游功能往往大于教化功能。现代书院的教育、移风易俗功能的发挥,要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突破地理障碍。”在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的采访中,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国学院副院长孙劲松表示了对问津书院发展的担忧,希望书院能够“活在当下”。诚然,坐落于湖北武汉新洲区旧街街孔子山南麓的问津书院距离武汉市中心近60公里,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环抱,在安静中颇有一股萧寂索然之味。然而,自带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感,与承继开新的迫切感,让这座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开始重新焕发出奕奕神采。

问津书院(郑芳芳/摄)

问津书院(郑芳芳/摄)

千古问津路,圣贤集大成。问津书院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修建,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传播儒学文化,文人荟萃,硕学鸿儒登坛授业。唐代杜牧,宋代孟珙、朱熹,元代龙仁夫、吴澄,明代王阳明等诸位大儒都曾亲临书院,讲学布道。

书院内收藏的“问津书院”石雕构件(郑芳芳/摄)

东门署“道冠古今”,西门署“德配天地”。两千余年来,问津书院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即废又兴,曾在六年时间里被毁损三次又复修三次,讲学授业却并未停止且得以延展。2012年,武汉市新洲区启动问津书院百年维修保护工程,历时三年恢复了其独特的“后庙前院”、“上庙下学”规制。“一座承载儒家文化的千年古庙得以恢复,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得以建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武汉市新洲区问津书院管理中心主任陈清平如是说。

问津书院博物馆内收藏的道光年版康熙字典(郑芳芳/摄)

问津书院博物馆内收藏的道光年版康熙字典(郑芳芳/摄)

问津千年,丹心未央。即便问津书院留存遗迹已十分渺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琉璃碧瓦、方砖石墙中,从画栋雕梁、丹楹刻桷中,从朱栏曲槛、宫墙护围中,仍能领略到书院作为楚黄儒学文化教育圣地的辉煌,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延续。

问津书院的藏书阁(郑芳芳/摄)

问津书院的藏书阁(郑芳芳/摄)

一方面,问津书院仍保存着多块战火中留存下来的千余年前的石雕构件,“问津书院”旧时石匾仍较为完整,多处台阶古迹被玻璃罩封起来展于世人,问津书院博物馆还藏有旧时砚台、残碗、古书等文物,孔叹桥、坐石、桀溺畈、晒书山、回车埠、讲经台等众多历史遗迹也保护完好,为“耕读作家、崇文尚武、忠孝节义、传德报恩”等问津书院文化精神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另一方面,为继续传承弘扬求真、求理、求学的书院精神,问津书院致力于发挥教育、培训、科研、传播四大功能,一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先后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学院共建问津书院研究基地;与湖北省教育厅合作建立湖北省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建立武汉乡村儒学研究推广中心……除此之外,问津广场每年春秋两季的祭孔大典也生动地展示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以问津书院为依托,乡村儒学研究学会一直注重传承弘扬问津文化,在学堂、祠堂、乡村礼堂等场所不断开展以宣扬儒家文化为主的活动,致力于推广忠孝节义、敦亲友邻等理念。”原湖北省问津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新洲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霍华先在谈到敦亲化民的举措时表示,我们还通过拍电影、演文艺节目、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活化传统文化,以此让精神文明进入基层的千家万户。从这一方面来说,问津这座古老的书院可以称得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问津文化精神,追寻孔子圣迹,陶冶精神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训阵地。

一声问津,千古回响。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博导黄钊表示:“问津书院的精神薪火相传,代代相继,早已成为我们民族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不仅在历史上为荆楚学人和当地士民建立精神家园,作出过独特的贡献,而且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亦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如今的问津书院,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地标,正致力于打造文化交流、培训、国学研究实习以及新青年下乡等传播传统文化的广阔基地。黄钊教授认为,“要认真发掘、清理、总结问津书院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当代实现‘中国梦’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再放异彩”。

编辑:智羊
数字报
中国最古老“大学”问津书院:丹心未央,活在当下
新浪文化  作者:  2018-12-03

“问津书院远离城区,旅游功能往往大于教化功能。现代书院的教育、移风易俗功能的发挥,要利用网络、电视媒体,突破地理障碍。”在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的采访中,武汉大学教授、博导、国学院副院长孙劲松表示了对问津书院发展的担忧,希望书院能够“活在当下”。诚然,坐落于湖北武汉新洲区旧街街孔子山南麓的问津书院距离武汉市中心近60公里,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环抱,在安静中颇有一股萧寂索然之味。然而,自带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感,与承继开新的迫切感,让这座中国最古老的“大学”开始重新焕发出奕奕神采。

问津书院(郑芳芳/摄)

问津书院(郑芳芳/摄)

千古问津路,圣贤集大成。问津书院因《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至楚国孔子使“子路问津”于长沮、桀溺典故而得名,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由西汉淮南王刘安修建,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传播儒学文化,文人荟萃,硕学鸿儒登坛授业。唐代杜牧,宋代孟珙、朱熹,元代龙仁夫、吴澄,明代王阳明等诸位大儒都曾亲临书院,讲学布道。

书院内收藏的“问津书院”石雕构件(郑芳芳/摄)

东门署“道冠古今”,西门署“德配天地”。两千余年来,问津书院几经风雨沧桑,屡毁屡建,即废又兴,曾在六年时间里被毁损三次又复修三次,讲学授业却并未停止且得以延展。2012年,武汉市新洲区启动问津书院百年维修保护工程,历时三年恢复了其独特的“后庙前院”、“上庙下学”规制。“一座承载儒家文化的千年古庙得以恢复,一个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平台得以建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武汉市新洲区问津书院管理中心主任陈清平如是说。

问津书院博物馆内收藏的道光年版康熙字典(郑芳芳/摄)

问津书院博物馆内收藏的道光年版康熙字典(郑芳芳/摄)

问津千年,丹心未央。即便问津书院留存遗迹已十分渺少,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琉璃碧瓦、方砖石墙中,从画栋雕梁、丹楹刻桷中,从朱栏曲槛、宫墙护围中,仍能领略到书院作为楚黄儒学文化教育圣地的辉煌,也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在这里延续。

问津书院的藏书阁(郑芳芳/摄)

问津书院的藏书阁(郑芳芳/摄)

一方面,问津书院仍保存着多块战火中留存下来的千余年前的石雕构件,“问津书院”旧时石匾仍较为完整,多处台阶古迹被玻璃罩封起来展于世人,问津书院博物馆还藏有旧时砚台、残碗、古书等文物,孔叹桥、坐石、桀溺畈、晒书山、回车埠、讲经台等众多历史遗迹也保护完好,为“耕读作家、崇文尚武、忠孝节义、传德报恩”等问津书院文化精神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载体。

另一方面,为继续传承弘扬求真、求理、求学的书院精神,问津书院致力于发挥教育、培训、科研、传播四大功能,一直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先后分别与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学院共建问津书院研究基地;与湖北省教育厅合作建立湖北省青少年国学教育基地;建立武汉乡村儒学研究推广中心……除此之外,问津广场每年春秋两季的祭孔大典也生动地展示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以问津书院为依托,乡村儒学研究学会一直注重传承弘扬问津文化,在学堂、祠堂、乡村礼堂等场所不断开展以宣扬儒家文化为主的活动,致力于推广忠孝节义、敦亲友邻等理念。”原湖北省问津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新洲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霍华先在谈到敦亲化民的举措时表示,我们还通过拍电影、演文艺节目、电视报纸专栏等形式,活化传统文化,以此让精神文明进入基层的千家万户。从这一方面来说,问津这座古老的书院可以称得上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问津文化精神,追寻孔子圣迹,陶冶精神情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培训阵地。

一声问津,千古回响。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博导黄钊表示:“问津书院的精神薪火相传,代代相继,早已成为我们民族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不仅在历史上为荆楚学人和当地士民建立精神家园,作出过独特的贡献,而且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亦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如今的问津书院,已经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地标,正致力于打造文化交流、培训、国学研究实习以及新青年下乡等传播传统文化的广阔基地。黄钊教授认为,“要认真发掘、清理、总结问津书院历史文化遗产,使之在当代实现‘中国梦’和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再放异彩”。

编辑:智羊
新闻排行版